向“新”求“質” 推動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雙向奔赴”
中國電動汽車在全球開疆拓土的背后,離不開資本的鼎力支持;中國原研創新藥出海授權許可(License out)交易規模創歷史新高,背后亦有創業投資的耐心“陪跑”……一大批科技創新企業在資本“活水”的精準滴灌下茁壯成長。
“資本市場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包括股票、債券、基金等,這些融資工具能夠有效解決科技創新企業在研發、生產、市場推廣等階段的資金需求。”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中關村國睿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會會長程鳳朝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資本市場在科技創新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資本市場深化改革跑出“加速度”
科技創新是高投入、高風險的長周期活動。資本市場作為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的重要樞紐,以高質量綜合金融服務推動科技創新高水平發展,在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近日公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境內上市公司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數量為2784家,占上市公司總數量比重為52.08%。2023年全部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1.8萬億元,同比增長8.23%。
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改革是發展的動力。近年來,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跑出“加速度”,緊緊圍繞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構建與之相適配的全鏈條市場服務體系和相關制度機制。僅今年以來,“科創十六條”“科創板八條”“創投十七條”等政策的密集出臺,就體現了國家層面對科技創新和創業投資的高度重視,也彰顯著資本市場改革的堅定決心。
在推動市場導向和創新驅動的同時,監管機構也高度重視系統優化和風險管理,通過加強信息披露、規范市場行為、提高違法成本等措施,持續完善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監管效能,平衡創新與風險,確保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制度上的完善優化,為科技企業匯聚創新資源提供了有力保障;多元化的產品體系,助力各個發展階段的科技公司更有效地應對市場和技術的不確定性,進而實現資本的高效配置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
精準服務科技創新企業
科創板服務“硬科技”企業上市、創業板堅持成長創新屬性、北交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區域性股權市場作為培育發展中小專精特新企業的“苗圃”……除了多元化的產品體系外,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也為各類企業提供了多元化融資渠道,支持其成長壯大。
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是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板塊。僅以科創板為例,集成電路領域公司總數達113家,占A股同類公司的“半壁江山”;生物醫藥領域上市公司總數111家,科創板已成為全球主要上市地之一。
此外,區域性股權市場也成長為科技創新和中小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平臺載體。數據顯示,區域性股權市場現服務企業18萬家,累計實現各類融資2.15萬億元,共培育上市公司、新三板掛牌公司千余家,在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企業成長壯大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鵬表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形成上下貫通、有進有出的良性循環體系,對于引領經濟發展、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新質生產力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資本市場向“新”而行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飛速發展,既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能,也為全球資本市場帶來了新活力。具備直接融資功能的資本市場,是加快培育我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今天,諸多上市公司正在勇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勇擔科技創新的“動力源”。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近日公開表示“積極主動擁抱新質生產力發展”,進一步點明了未來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良種還要沃土育。專家表示,創新依賴長期積累,需要“耐心資本”持續滋養。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加大投資端改革,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有利于營造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良好融資環境。建議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的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科技創新企業的融資支持政策,提供更加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場環境;加強對區域性資本市場的支持,鼓勵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合作,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展望未來,隨著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完善,將更好促進創新資本形成,賦能科技成果轉化,更好促進“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更好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