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變成綠色寶庫
前不久,從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的新疆于田縣,傳出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剩余285公里的邊緣空白區鎖邊合龍。
多年來,我國努力將沙漠變成綠色寶庫,實現荒漠生態修復與改善民生良性循環。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成功鎖邊合龍,是我國將沙漠變成綠色寶庫諸多努力中的一個生動片段。
林網鎖大漠
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總面積達33.76萬平方公里,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時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極端干旱,平均年降水不到100毫米,最少年份只有四五毫米,而年平均蒸發量卻高達2500毫米至3400毫米。這里到處是沙丘,時時爆發沙塵暴。
鎖邊合龍意味著:千百年來的塔克拉瑪干“死亡之?!保缃癖灰坏篱L達3000多公里的綠色防護林帶完全牢牢鎖住。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積25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6.81%;沙化土地面積16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7.58%。
我國通過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等一批重點工程,科學保護了沙化土地5.38億畝,有效治理了沙化土地1.18億畝,“三北”工程區61%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綠線”向西移動300公里。近10年北方地區春季嚴重沙塵天氣次數明顯減少。
2024年,“三北”工程區累計下達中央投資320億元,推進實施重點項目287個,完成各項建設任務5700萬畝,攻堅戰實現良好開局,沙區生態狀況持續改善。
國家林草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6500萬畝,呈現出“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在全球率先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縮減”,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荒漠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沙區長“金子”
在三北大地,分布著我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的戈壁。新中國成立時,“三北”地區沙漠化土地面積以每年15.6萬公頃的速度擴展,年風沙日數達80天以上,形成了從新疆到黑龍江綿延萬里的風沙線,流沙壓埋農田、牧場和水庫。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間,有667萬公頃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萬公頃農田遭受風沙危害。
經過幾代人努力,“三北”工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從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在祖國北疆筑起一道抵御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萬里綠色長城。
記者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庫布齊沙漠植樹現場看到,一位小伙子左手拿著一根沙柳枝,右手將鐵頭水管輕輕插進沙里。瞬間,水流就在沙地上沖出1米多深的小洞。他將柳枝插入洞內,樹就栽完了。挖坑、栽樹、澆水一次性完成,用時不到10秒鐘。據介紹,采用這種方式植樹成活率能超過90%。
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治沙,杭錦旗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蓋度已分別由2000年的7.23%、16.2%提高到2023年的18.08%、65%,林草總產值達到14.68億元。今天的沙區,沙患變成了沙利,黃沙變成了金沙。
記者來到毛烏素大沙漠南緣的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濱河生態移民新村,放眼望去,只見平沙曠野里有叢叢灌木,一眼望不到邊。灌木叢中,點綴著顆顆紅色果子。這是濱河生態移民新村建在沙漠里的樹莓基地。村民王永生老人在基地干活,每天能掙四五十元。33歲的村民馬秀錄在樹莓基地冷庫上班,每年收入達5萬多元。通過發展沙漠種植產業,濱河生態移民新村的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勤勞致富。
國家林草局荒漠司司長黃采藝告訴記者,我國堅持治沙和致富相結合,沙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各地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利用沙區獨特資源,適度發展中藥材、優質牧草、經濟林果、沙漠旅游等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黃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綠洲等地形成了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產基地,年產干鮮果品4800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5%,重點地區林果收入占農民純收入一半以上。
沙漠變電廠
茫茫沙海里,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整齊地排列著,一直綿延到天際。這里是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的烏蘭布和沙漠千萬千瓦級光伏能源基地。
這些太陽能電池板按照“141”模式布局,即:板前留空1米,以有效間隔黏性滯塵,減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行距4米,為光伏板清洗、苗木撫育管理等作業預留通道;板后留空1米,以便植物接收有效降水。
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張景波介紹,“141”模式具有多方面優勢:一是充分考慮了光伏板對光照、降水等因素的影響,能夠為植物生長創造更加適宜的小環境,促進植物生長。梭梭在光伏板前、板中和板后成活率均在85%以上,增加生態防護效益45%以上。二是在保障光伏發電收益的同時,實現生態與經濟協同共贏,可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33%至60%。三是該模式治理成本低、易操作,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預期生態產業化經營收益每年1500元/畝以上,在沙漠地區推廣示范價值高。
“三北”工程攻堅戰打響后,中國林科院在黃河“幾字彎”中部戰區建立光伏+生態治理示范區科技高地項目組。項目組針對“三北”工程光伏+治沙項目建設中存在的急難雜癥,有針對性開展科技攻關和示范,以科技支撐“三北”工程光伏+治沙項目高質量建設。中國林科院研究員陳紹志介紹,項目組開發出兩種“光伏+”生態治理科技創新模式:一是節水高效光伏生態治理模式,在評估光伏電站對局地氣候及風沙活動影響的基礎上,針對沙漠地區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特點,研發兼顧光伏園區植被配置與建植技術、沙障鋪設技術、水資源高效收集與集約化利用技術等,構建起針對沙區氣候環境的生態光伏治沙技術體系與模式,并開展技術應用與示范。二是“光伏+有機循環”產業模式,充分利用水、土、光、熱等自然資源優勢,進一步創新“光伏發電+牧草種植+畜牧業養殖+糞污處理利用”一體化有機循環產業模式,將光伏新能源、防沙治沙工程、板間種植和養殖業有機結合,實現生態、經濟共贏,高效利用“沙戈荒”土地資源。
烏蘭布和沙漠千萬千瓦級光伏能源基地正是“光伏+有機循環”產業模式。張景波告訴記者,當地在太陽能光伏板下種植肉蓯蓉,畝產110公斤,扣除各項成本,每畝純收益600元。在太陽能光伏板下種植檸條,每畝年產鮮枝1500公斤。
近年來,“光伏+治沙”作為一種創新的治沙模式,在“三北”地區推廣,實現增綠、增能、增收多贏。烏蘭布和沙漠千萬千瓦級光伏能源基地只是眾多沙漠綠色電廠中的一個。目前,“141”模式在磴口縣已累計推廣面積11.9萬畝,并輻射應用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和新疆庫爾勒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