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頻繁爆出個股盤中跌停,年報業績“埋雷”成為重要導火索。上周,滬綜指連續俯沖向下,尤其下半周更出現百余只股票跌停罕見局面。分析人士認為,從目前看,由于短期風險集中釋放,對市場風險偏好形成壓制,投資者參與情緒不振在情在理,但是以理性眼光分析,此番泥沙俱下的調整中,遭遇資金錯殺的績優股同樣不在少數。除了“雷”,目前場內還有名副其實的“黃金坑”。
股指調整 跌停股涌現
上周市場高位回落,滬綜指區間跌幅接近百點,先后失守整數關和多條短期均線,一周跌幅創兩年以來新低。周K線“六連陽”后,滬綜指上周亦報收中陰,考慮到大盤量能有所萎縮,部分個股風險釋放或還存在尾部效應。
盤面看,指數持續調整中,前期強勢品種和弱勢股補跌成為拖累行情的重要推手。上周五“煤飛色舞”盛宴重啟,但僅僅持續一日,本周一便戛然而止,熱度未能向場內其他領域蔓延,多數板塊和個股仍呈現回調之勢。
過去,每每大盤遭逢大幅回調,“兩桶油”護盤拉升戲碼大概率上演,“吃藥喝酒”也會成為市場人心所向。上周市場中樞下移過程中,醫藥、畜牧、環保等品種延續調整,板塊指數均失守200天均線。
股指腳步不穩之時,部分個股被疲弱的年報業績打回原形。相關數據顯示,上周三A股市場跌停股(非ST股)數量罕有地達到139只,另有近300只股票跌幅在7%以上;2月1日,跌停股(非ST股)數目更一舉達到240只,而跌幅超過7%的股票則激增至660只,環比翻番。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兩個交易日中,還有54只標的股連續跌停。相較而言,ST類股票無論區間跌幅,還是下跌股占比,都更甚于非ST股。
從年報預告來看,其中不少上市公司2017年度出現巨虧,全年業績表現與市場預期相距甚遠。如石化油服預虧104億元,湖北宜化預虧48億元,鹽湖股份預虧45億元。截至上周五收盤,滬深兩市業績變臉的公司已經達到19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