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業務模式 金融科技賦能券商
央行近期表態支持在北京市率先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探索構建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引導持牌金融機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金融提質增效。
機構人士認為,券商近年加大金融科技平臺建設,重塑業務條線商業模式,加速金融科技領域布局。當前環境下,大浪淘沙后的市場將形成持牌經營、風險隔離格局,這是對未來“金融+科技”道路的基本判斷。
傳統金融迎變局
平安證券認為,目前我國證券行業對經紀業務依賴較高,傭金率下滑嚴重,需要向財富管理和全能型投行轉型,而金融科技恰好能滿足券商業務重構需求。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資產管理業務統計數據(2019年二季度)》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1.67萬億元。
平安證券認為,若保守按照15%的年增長率、20%的行業金融科技滲透率計算,金融科技未來存在十萬億的應用空間。
在證券行業,金融科技降低邊際成本,覆蓋長尾客戶;重構數據處理方式,提高服務效率;優化用戶體驗,增強客戶黏性。在金融科技的大潮中,券商也紛紛進行金融科技布局,研發投入不斷增長,IT隊伍不斷壯大。與互聯網公司多點布局相比,國內券商發展金融科技的著力點主要是移動終端建設、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
在移動終端建設方面,采取多元化移動互聯網布局模式,發展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站、展業平臺等多種模式,并不斷進行系統完善和升級,持續引流客戶,提高客戶活躍度;在大數據方面,建設數據平臺,進行大數據挖掘、分析和應用;在人工智能方面,通過自主研發或者合作開發機器人投顧等產品。
或形成持牌經營格局
中信建投研報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金融機構技術資金投入達2297.3億元,其中投入到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代表的前沿科技資金為675.2億元,占總體投入比重29.4%。從金融機構技術資金投入結構來看,支付業務因其受眾廣、交易高頻的特性,投入占比最高。
傳統金融機構面臨全面數字化轉型。具體來看,金融業安全上云將成為發展趨勢(從私有云到混合云,部分場景可考慮公有云),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更新迭代中(云計算、人工智能算法、區塊鏈、數據庫、操作系統),科技賦能更關注業務場景(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支付、風控與反欺詐、智慧中臺、智能投研、監管科技、保險科技)。
其次,互聯網科技企業加速布局金融業務,表現為加速牌照獲取,占據流量和數據入口,從社交、電商多角度切入金融應用場景,為金融機構提供線上平臺、開放技術合作。
中信建投認為,科技企業涉足金融,要么接受牌照監管,要么分拆經營隔離風險。非金融企業杠桿率高企,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的監管,包括利用市場化債轉股降杠桿是近期治理的重要思路;金融科技的發展增強了資金在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與產業之間的有效傳導,也產生了風險疊加共振效應,在隔斷風險和利用科技助力之間找到平衡點是重要的治理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