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券商股權拍賣“冷熱不均” 證券業呈現馬太效應
近期,多筆中小券商股權拍賣轉讓正在進行時,部分券商股權頗為搶手,但也有部分券商股權二拍仍“無人問津”。
中國銀河研究院策略分析師、團隊負責人楊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小券商面臨來自大型券商和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競爭壓力,有部分券商因業績不佳被迫進行股權轉讓。此外,亦有部分券商股東希望尋求新的戰略合作伙伴或退出市場。”
華龍證券股權“打折”
仍因無人出價流拍
年內多起中小券商股權拍賣引起了市場關注。
9月中旬,江陰澄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破產,其所持有的華龍證券5108.2133萬股股權在阿里資產平臺拍賣,評估價即首拍價為1.9411億元,但最終因無人出價而流拍。10月5日至10月6日,上述華龍證券股權進行第二次拍賣,起拍價較首拍價打八折為1.5528億元,卻再因無人出價流拍。
與華龍證券股權被冷落不同,部分券商股權受到了“追捧”。例如,3月份,民生證券34.71億股股權被拍賣,起拍價為58.65億元,參與競拍的三方分別是無錫市國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聯集團”,為國聯證券控股)、浙商證券和東吳證券,該場拍賣經過157次延時、162輪出價,最終國聯集團以91.05億元勝出。
7月份,四川富益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華西證券811.18萬股股權被 拍賣(分3筆拍賣),浙商證券、中信建投分別斥資2239.2萬元,各競得華西證券270.39萬股股權(另一筆被個人競得),而270.39萬股股權起拍價為2119.2萬元。
東興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劉嘉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各家券商的資質差異較大,股權投資價值和潛在回報不同,最終引發了股權轉讓時不同的市場反饋。此外,當前行業呈現馬太效應,越是資質好的中小券商越容易贏得股權溢價。”
行業呈現馬太效應
部分券商沖出重圍
當前,在行業強者恒強的競爭格局下,頭部券商占去大半市場份額,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不過,在行業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趨勢下,也有部分中小券商能夠依托細分業務沖出重圍。
例如民生證券、中泰證券、國金證券在投行業務上均具有優勢,通過精品投行等模式躋身了行業前列。其中,今年前三季度,民生證券躋身股權承銷金額前十強,較去年同期上升六位,排名全行業第七,承銷金額同比增超50%。
此外,在券商資管業務向主動管理轉型的趨勢下,東證資管、財通證券資管等券商資管子公司表現搶眼。行業內多家券商資管子公司也順利拿下公募基金牌照,進一步向公募基金市場滲透。而在研究業務方面,長江證券、民生證券等展現出非凡實力,不斷強化內部業務協同,形成了研究驅動的經營模式,以研究賦能各業務板塊發展。
不過,綜合來看,中小券商的綜合實力與頭部券商仍存在較大差距。在當前競爭格局下,楊超認為,中小券商可以選擇在某一特定領域或市場細分中建立自己的專長,以便脫穎而出;也可以考慮與其他中小券商或更大的金融機構進行聯合,以擴大規模、豐富資源;同時,中小券商需要積極創新,靈活調整業務戰略,以適應市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