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行業積極應變 財富管理轉型或成突破口
機構調研是讓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經營情況的重要方式之一。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下半年以來,已有9家券商合計接受機構調研19次,參與調研的機構超30家,包括證券公司、私募公司、基金公司、資管公司和作為公司股東的上市公司等。
從調研內容來看,券商財富管理、研究業務、投行業務布局,以及外界環境變化下券商如何應對沖擊和挑戰等,成為調研機構共同關注的問題。
機構調研聚焦
券商財富管理轉型進展
隨著相關政策的推出、行業環境的變化,券商接受機構調研的頻次有所提高。下半年以來,券商合計接受機構調研19次,從接受調研的主體看,以中小券商居多。其中,廣發證券和財通證券接受機構調研的次數較多,廣發證券分5次接受了11家機構調研,財通證券分4次接受了17家機構的調研。另外,中泰證券、中原證券也接受了多家機構的調研。
隨著居民財富資產配置多元化、金融產品豐富度需求的提升,市場對券商的投研、資產配置等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券商在財富管理、資管等業務方面的規劃成為機構調研的重點。
廣發證券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將積極把握發展機遇,持續推進財富管理和資管業務主動轉型,滿足客戶多元化資產配置需求,進一步夯實“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的核心業務特色及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具體的業務抓手方面,華西證券表示,首先,零售財富業務一直以來都是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發揮著“壓艙石”的作用。另外,基金投顧業務作為公司“財富管理3.0”的重要載體,是公司財富管理業務轉型新方向。
對于財富管理的未來轉型趨勢,財通證券表示,從流量經營到存量經營、從代銷模式向買方投顧的轉型是大勢所趨。公司將以基金投顧試點為契機,重點激活前臺財富顧問隊伍,提升中臺數字化服務能力,逐步從產品銷售轉向資產配置服務,助力財富管理高質量發展。
另外,有多家券商提到要進一步發力資管業務。廣發證券表示,近年來,隨著居民財富持續增長,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標準化、凈值型資產管理行業成為金融子領域里面最具增長潛力的板塊之一;同時資管新規、養老金體系逐步完善、投資端改革等舉措將持續推動資產管理行業高質量發展。
研究業務、投行業務
面臨新挑戰
IPO、再融資節奏收緊,降費降傭、融券規則調整等種種變化,使券商有必要對自身的業務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外界對這些問題的關切,亦直接體現在對券商的調研活動之中。
其中,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對券商研究業務的影響備受市場各方關注。對此,華西證券表示,公司不止看重研究所的傭金收入,也看重其為公司其他部門提供業務支撐產生的綜合收益,及為外部政府、實體機構提供的研究支持。首創證券等多家券商也表示,下一步,公司將持續推進研究團隊建設,以研究賦能公司業務發展。
基于全面注冊制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券商投行業務如何轉型也成為機構投資者調研中高頻提到的話題。中原證券表示,再融資收緊和IPO節奏放緩可能導致券商股權主承銷金額減少,對投行業績的造成一定影響。
對此,各家券商紛紛制定應對策略,優化投行業務。例如,中泰證券的投行業務聚焦特定行業,在生物醫藥、新能源、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行業領域積極布局,計劃在重點行業逐步形成深耕專精優勢。華西證券則結合地理區位優勢,成立軍工組團隊,挖掘川渝豐富的軍工行業項目資源。
在投行項目布局方面,券商亦結合自身優勢,各有側重。比如,中原證券結合自身作為中小投行的客戶儲備實際,以深交所、創業板和北交所上市保薦項目為重點,打造特色投行。財通證券則聚焦“專精特新”企業,以新三板和北交所業務為重點,致力于把北交所業務打造為公司投行特色優勢業務。
另外,隨著市場波動,如何應對市場風險也是外界機構紛紛關注的問題。被問及公司風險敞口問題時,中原證券表示,《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修訂或將影響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規模,可能導致公司風險覆蓋率、流動性覆蓋率等風控指標發生變動,但考慮到公司兩融業務2023年風險限額,因此影響有限,整體風險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