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資戰投選項怎么用?三大問題待解答
上周,具有風向標意義的凱萊英23億元定增方案作出調整,發行模式從“鎖價”改為“市價”,認購方由高瓴資本一家變為“不超過35家”。這一舉動,引發市場各界對再融資新規中戰投選項的熱議。此后,歐菲光等多家公司跟著宣布調整原先的鎖價定增模式,市場嘩然。
從一開始對戰略投資者資格的迷茫,到相關監管問答對戰略投資者定調,再到實操層面的搖擺,引起市場各方熱議。戰投選項應在什么情況下啟用?如何真正發揮戰投的作用?戰投的“待遇”怎么定才是合理的?要回答好這幾個市場關切的問題,應回歸戰投選項的初始點,即監管機構的政策初心。
證監會2月14日發布的再融資新規,對多項核心條款作出調整,其中最為市場關注的創新點,是“引入戰略投資者”選項——符合該選項的投資者,可享受“鎖價八折”和“18個月限售”條件,明顯優于其他財務投資者的“待遇”。
從宏觀角度來看,在再融資新規中設定“戰投選項”,目的在于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健全鼓勵中長期資金開展價值投資的制度體系。畢竟,上市公司要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來自外部的戰略資源協助,即形成“1+1>2”的協同效應。那么,如何將上市公司與戰略資源提供者的利益更好地綁定?共同持股是很好的紐帶,可把“兩家人”變為“一家人”。
股權綁定有多種方法,在當下的A股市場中,戰略資源提供者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通過定增等“一級半”市場入股上市公司,無疑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之一:第一,戰投可以一次性獲得足夠多的股份,減小對二級市場的沖擊;第二,入股交易可以與戰略協同同步進行,防止出現戰略資源提供不足等情況;第三,戰投入局,可以強化投資者的信心。
既然明顯有利于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有利于資本市場持續穩定,為何戰投選項在過去幾個月一波三折?可以從3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誰算戰投”能否有標準答案?按照此前監管問答的要求,戰投需要符合擁有行業相關資源、與上市公司謀求長期利益、愿意持有較多股份、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等條件,并擁有核心技術或市場、渠道等資源。從實際反饋看,參與定增的機構在闡述戰投角色時,“說”的多,有“干貨”的少,往往是補簽一份戰略合作協議給自己“加分”。這種情況下,是否需要更明確的標準?
其次,戰投究竟需要怎樣的“政策優惠”?此次再融資新規給出了“鎖價八折”和“18個月限售”,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過于寬松,因為著眼于戰略協同,且符合上述標準的機構,等到協同起效、業績出彩,需要等待的時間或許遠不止18個月。畢竟,很多募投項目建成投產都需要一兩年,雙方磨合及資源整合都需要時間,絕非一件短期可以見效的事。
同時,對于著眼于長遠產業投資的戰投,尤其是涉及混改的國資來說,其更看重“鎖價”,即可以在預案公布時就明確價格等關鍵信息,以便后續審批及操作。所謂的“八折”優惠,對其而言并非是最核心的。
再次,市場應如何看待戰投“待遇”?再融資新規之后,不少公司引入知名機構作為戰投,股價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優惠的發行價格、豐厚的套利空間,成為市場議論的焦點,甚至引發利益輸送的質疑。但事實上,從此前A股曾有過的三年期鎖價定增來看,短期浮盈并不一定能最終落袋。如巴菲特所言,股市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短期,市場可能因為看好知名戰投而使得股價上漲;一旦時間拉長,投資者發現戰投并未給上市公司帶來預期業績,股價也可能一落千丈。
再融資是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重要通道。如何解好這3道題,關系到再融資市場的資本生態、價值投資導向及市場化機制,核心問題還是公平與效率。
上海證券報記者注意到,戰投參與定增的闖關案例并非“一刀切”。已經過會的九強生物、中成股份、寧波港等方案,正在尋求個性化的解題模式。例如,九強生物去年12月披露定增方案,后來根據再融資新規、戰投標準對方案進行了修訂,戰投國藥投資也增加承諾將限售期從18個月延長至36個月,該方案在5月29日獲得證監會發審委通過。
市場各方期待,通過具有平衡性與包容度的政策“橋梁”,使得真正的戰投能夠以市場化方式對接資本市場,促進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及能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