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堅守研發創新 成就全球“抗疫”先鋒
中證網訊(記者 齊金釗)2007年,華大基因創始團隊南下深圳,在開展“中國人基因組圖譜”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項目同時,向基因科技產業化“無人區”積極探索;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華大基因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從中國走向世界,在塞爾維亞、文萊、菲律賓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成為全球“抗疫”的中國名片……扎根深圳13年,華大基因堅守“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初心,踐行著“敢闖敢拼”的特區精神。
與特區精神契合
13年前,懷揣著對基因科技未來前景的篤定,一幫年輕人南下深圳,創立了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在這塊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基因科學的種子落地生根,并逐漸枝繁葉茂:
——2008年10月,完成大熊貓基因組測序;2011年,破譯德國致死性大腸桿菌疫情的病原體基因組;2014年,成功研制了埃博拉病毒核酸檢測試劑;2020年,成功研制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應用,華大逐漸在行業內確立了自己的領跑地位。
“我理解的特區精神是敢為人先、砥礪奮進!痹谏钲谔貐^迎來40周歲生日之際,華大集團黨委書記、華大基因常務副總裁杜玉濤表示,華大十幾年來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深圳對于前沿科技的支持和鼓勵,深圳對創新的包容對生命健康科技行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踐行健康中國戰略,深圳先行先試,成為中國第一個實現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全覆蓋的城市。
除了創新包容的創業環境,杜玉濤認為,在華大發展壯大過程中,“深圳速度”和“深圳質量”的發展理念無形之中也影響到了華大基因的企業價值觀!斑^去,我們更多的可能是在追趕世界科技前進的腳步。未來,相信深圳會成為科技創新的引領者。例如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深圳企業的醫療器械馳援了全球,成為全球科技戰疫的重要技術支撐!
助力全球“抗疫”
今年以來,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依托自身的產品和研發優勢,華大基因一直活躍在海內外抗擊疫情的一線。供不應求的檢測試劑盒和遍布全球的“火眼”實驗室,讓華大基因成為行業里的“抗疫”明星。
據華大基因介紹,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已在北京、武漢、深圳、天津等全國10余個主要城市落地,全國“火眼”實驗室最大日檢測通量超過 20 萬人份。
除了國內市場,華大基因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已在文萊、塞爾維亞、菲律賓、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落地,以持續確保全球抗擊疫情的檢測需求,在全球范圍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截至2020年6月30日,華大基因累計在海外運營“火眼”實驗室 58 個,分布在全球 17 個國家(地區),已 運營“火眼”實驗室最大日檢測通量超過 20 萬人份。
“我們堅持全球化布局,提供核酸檢測試劑盒及“火眼”實驗室一體化解決方案,協助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升核酸檢測能力,共筑醫學檢測防線,為全球疫情防控貢獻中國科技力量! 杜玉濤表示,未來疫情平穩后,公司將繼續推動“火眼”實驗室在其他上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防控,與當地醫療機構及公共衛生系統一起探索在生育健康、腫瘤防控等領域的應用。
看好深圳發展“后勁”
經過40年的發展,深圳從過去南海邊陲的農業縣,逐漸成長為如今新興產業繁榮的現代化城市。從“三來一補”,到高新技術產業,再到如今以基因科技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深圳在不斷的產業迭代中釋放著新的發展動能。
“我對深圳發展的后勁信心十足,深圳開放的創業環境和培育、鼓勵創新的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軟實力。”對于深圳的未來發展,杜玉濤表示,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底,深圳是常住人口平均年齡為32.5歲,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雖然深圳在文化積淀、國際化、金融服務方面目前仍和北京、上海有所差距,但深圳的發展速度令世界矚目,非常看好深圳未來的發展前景。
杜玉濤認為,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動力和源泉,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相比,深圳在高校培育和專業人才積累方面是需要補齊的“短板”。深圳市推出了非常優厚的人才吸引機制,但于城市長期發展而言,專業人才輸送是非常重要的動力源。
據悉,在科研和產業化過程中,華大一直在積極探索特色鮮明的尖端人才培養之路。早在2011年,華大集團就設立了華大學院,致力于培養生物領域科研和產業發展的創新拔尖人才;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已形成特色教育體系及符合基因組科學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大批從科學到產業全貫穿綜合性拔尖人才,為生命科學產業的發展積蓄了強勁的后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