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中國經濟轉型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 中證網攝影記者/車亮
中證網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18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2017”上表示,中國經濟轉型是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部分,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都在30%以上。展望未來,中國經濟轉型將有效減緩世界經濟不確定性,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
具體來說,王一鳴指出,一是中國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型,將持續提升全球市場需求。需求不足是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重要因素,而需求潛力最大的市場在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2006年的消費額僅占全球消費總額的6.6%,但到2015年中國消費額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15%。從增量看,近兩年來中國都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隨著居民收入較快增長,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居民購買力將大幅提升。預計今后5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規模有望達到8萬億美元,服務貿易進口規模將超過2萬億美元,出境旅游將達到7億人次。如此大規模的跨境貨物和服務貿易,對各國工商界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將給全球經濟帶來更多機遇。
二是中國持續加大創新投入和人力資本投資,將深化全球價值鏈分工。2016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已經達到2.08%,研發投入強度從1%上升到2%僅用了12年。同時,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加強職業教育,讓更多的人進入到產業鏈中高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有利于延伸產業鏈,深化全球產業分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是中國向綠色發展轉型,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2016年,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已經上升到19.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5%和6.6%。中國向綠色發展轉型,對于全球減排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中國企業擴大對外投資,將為投資對象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近年來,中國在積極吸引外資的同時,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2015年中國成為凈資本對外輸出國,2016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701.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4.1%,改革開放以來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已超過1.2萬億美元。今后5年,中國將吸收6000億美元外商投資,而對外投資將達7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不僅為持續低迷的全球投資與貿易注入動力,也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五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將為全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中國不僅解決了自身13多億人的溫飽問題,使7億多人擺脫貧困,而且積極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1950年至2016年,中國累計對外提供援助4000多億元人民幣。中國倡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亞吉鐵路、蒙內鐵路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和投入運營,促進了沿線各國經濟發展。中國積極推動多雙邊投資貿易體系,支持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全球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國際合作,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為增強全球經濟增長包容性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