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政策機構齊發力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日前,多位專家在“2019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表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多方發力。政策方面,要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加強財政與金融協調配合,優化金融供給,更好地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作用。機構要轉變經營模式、動力機制、價值定位等,切實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
我國貨幣政策在穩增長、促發展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在低利率已成為全球經濟常態的新環境下,我國應警惕低利率可能引發的資產泡沫風險,通過價格杠桿充分發揮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深化改革開放,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
中國人民銀行穩定局副局長楊柳表示,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的同時,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中小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革,提升金融體系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
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表示,優化改善金融供給,要做到“五個結合”,即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結合,市場需求導向和承擔社會責任相結合,風險防控與改革創新相結合,同業有序競爭與差異化發展相結合,內部治理與外部監督相結合。
商業銀行必須依托創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指明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目標。要實現這三個目標,商業銀行必須依托創新,著力實現經營模式、動力機制和價值定位的‘三個轉變’,切實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工商銀行行長谷澍稱。
谷澍指出,一是適應產業變遷格局,優化業務結構。商業銀行需創新服務模式和業務產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積極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舊產業間的平穩接續。特別是要貫徹好國家關于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導向,統籌平衡長短期資金、增量與存量資金,創新一攬子金融服務工具,加強對基礎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型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二是適應區域梯度發展趨勢,優化金融空間布局。商業銀行要建立和完善支撐業務跨區域發展、客戶跨區域管理、資源跨區域配置的新體制、新機制,支持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趙白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