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 資本市場引擎作用須充分發揮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必須以金融強國建設作為前提支撐。
近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傳遞出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信號!耙ㄟ^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穩慎把握好節奏和力度”“要加強境內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
在推動金融雙向開放,提高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的過程中,資本市場作為其中最活躍的因子應充分發揮作用。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資本市場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是我國深化金融領域改革的重要舉措,為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金融支持,不僅有利于激發國內市場活力,也有助于提高我國經濟在全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留住更多“長期資本”
開放,是中國金融市場發展關鍵詞,也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重要議題。持續吸引優質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已成為監管全力推動有效市場建設的重要方面。
錨定這一目標,監管層通過不斷健全完善法律規則和交易制度,為外資機構來華投資展業營造良好的制度氛圍和生態環境。同時,持續豐富A股市場產品種類、優化產品結構,為海外投資者提供多元的產品體系。
具體來看,在制度創新與催化方面,從發布境外上市備案管理制度規則,到滬深港通交易日歷優化實施,再到修訂《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資金管理規定》,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程度持續提升,吸引一眾外資機構紛至沓來。
例如,渣打證券于2023年12月份獲得證監會頒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后,于2024年1月15日正式成為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會員,這是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的一個縮影。
此外,我國已取消境外投資者持有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股權比例限制,對外商投資證券公司業務范圍實施國民待遇,允許外國銀行在華分行申請證券投資基金托管資格,進一步降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準入門檻、擴大投資范圍。
一系列制度空間的優化,持續釋放積極信號,提振了境外機構來華展業的信心。證監會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境外機構投資者申報合格境外投資者資格許可持續活躍。全年獲批機構數量為81家,僅次于2021年的118家,創下自2003年以來的歷史次新高。
為了不斷增強外資投資A股的產品多元性,監管部門推動國際指數納A比例不斷提升;拓展境內外ETF互聯互通;持續擴大期貨期權特定品種開放,實現在華外資銀行參與境內國債期貨市場交易;支持香港推出首個A股指數期貨等舉措。
在政信投資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何曉宇看來,我國資本市場在產品體系和制度體系建設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并將持續推動涵蓋股票、債券、期貨、基金等多元化金融產品的市場體系,以及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進而提高市場的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為境外投資者和企業進入A股市場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力推高水平開放
用好國際資本資源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現代資本市場必定是一個雙向開放的市場,在“引進來”的同時也要更好、更快地“走出去”,這是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內涵。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高水平開放不斷加速,進一步便利我國企業和投資者的跨境投融資需求,促進要素資源的全球化配置。同時,跨境監管合作不斷深化,不斷加強開放條件下資本市場監管和風險防控能力建設。
具體來看,2023年2月份,中國證監會發布境外上市備案管理相關制度規則,從完善監管制度、明確備案要求、加強監管協同、明確法律責任和增強制度包容性等方面進行優化,更好支持企業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健康發展;同年6月份,滬深交易所進一步優化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機制,明確境外發行上市GDR應當符合的條件、審核主體及程序等。
隨著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不斷完善,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積極踴躍。據證監會網站統計,截至2024年1月12日,共有94家境內企業在境外上市新規施行后完成備案。其中,有59家擬在中國香港上市,35家擬在美國上市。備案申請涵蓋直接境外上市、SPAC借殼上市、搭建協議控制(VIE)架構等多種類型。
互聯互通機制一直都是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目前,“滬倫通”機制境內拓展至深交所,境外拓展至瑞士和德國。據不完全統計,已有23家A股公司通過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的形式走向國際市場。
在華鑫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嚴凱文看來,通過海外上市,中國公司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本支持和國際化資源,進一步拓展業務范圍,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