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盛宴引機構資金紛紛入局 “小而美”基金走紅
由科創板、創業板帶來的打新盛宴,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機構資金入局。部分基金公司順勢將旗下一些中小規模基金專門包裝成“打新基金”,來適配機構的需求。
中金公司研報統計顯示,按上市日統計,截至8月28日,今年以來A股共發行新股227家,超過去年全年的203家。其中,科創板今年以來已上市94家,成為A股IPO的主力軍之一。
源源不斷的新股發行為各類投資者帶來一場打新盛宴。截至8月28日,粗略估算今年以來機構打新收益4492億元。
公募基金從中收獲頗豐。統計顯示,截至8月28日,共有3401只基金參與打新。按照2億元規模的產品來計算,假設科創板及創業板的打新入圍率為80%且網下10%鎖定部分收益為零,今年以來以公募為代表的A類投資者的打新收益率為11.93%。
從基金類型來看,參與打新數量最多的是靈活配置型基金,共有1247只;其次是偏股混合型基金,共有917只;隨后是被動指數型基金,有475只。
平安證券表示,在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的背景下,創業板有望復制科創板的路徑,即發行規模增加、網下配售比例提高、中簽率抬升、新股收益增厚。顯然,基金通過參與打新能明顯增厚投資收益。
這份“穩穩的幸福”吸引了不少機構資金,部分基金公司順勢將一些中小基金專門包裝成“打新基金”,來適配機構的需求。
例如某公募中證500指數增強基金目前規模為1.1億元,再增加2000萬元就可以參與科創板、創業板雙邊打新,收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截至8月21日,該產品今年以來收益率為37%,超越基準12個百分點,其中打新貢獻了8個百分點,增強策略貢獻了4個百分點。
按照現行的新股申購規則,想要同時參與科創板和創業板打新的基金,需要配置滬深兩市各6000萬元的股票作為底倉。如果基金經理想要降低底倉波動對凈值的影響,勢必要提高打新基金的規模,但規模增加又會攤薄打新收益對基金凈值的貢獻,因此還需要對基金規模進行控制。“1.5億元以上5億元以下規模的基金比較合適。”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雖然“小而美”的基金開始走紅,但是中小基金公司卻有被邊緣化的隱憂。一位中型基金公司的機構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頭部公司的擠出效應在打新過程中已經有所體現。
“大基金公司的賬戶比較多,他們在自己的賬戶中都報同一個價格,這樣整體報價比較容易趨同,而IPO公司在考慮發行規模的前提下會讓自己的發行價更符合大基金公司的報價。我們最近的中簽率還可以,是因為和大公司一起報價。如果單打獨斗,中小公司并不占優勢。”該機構部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