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新增長:投資需以框架為本 持續關注中國消費行業
在13年的股票投研經歷中,筆者越發意識到:單一基于個人預判的投資方法并不可靠,因為人的預判不穩定。投資需以框架為本,而非以預測為主。因此,筆者個人逐步構建并且完善了自身的投資框架,在追求跑贏基金比較基準的同時盡量控制凈值回撤,不喜好單一的風格暴露,以求穩定、持續地為持有人獲取收益。
展望后市,筆者對A股保持謹慎樂觀,趨勢上看A股還是決定于國內經濟基本面和政策面的變化,伴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經濟復工加快,疊加流動性寬松,國內市場系統性風險可控。戰術上主要看好以TMT為代表的成長板塊、以醫藥及食品飲料為代表的消費板塊和以地產為代表的大金融板塊。
以框架為主的投資體系
在筆者的投資體系里,投資要以框架為準,分為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講究戰略為首,決定組合是攻是守,然后戰術再具體執行。
制定投資戰略的核心在于大類資產的排序,包括股票、債券和現金的配置比例。核心考量的指標是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包括利率走勢、流動性,次要指標包括股票市場的估值及風險補償、其他大類資產的表現等因素。另外,在戰術層面,核心思想是投資主線要清晰,倉位要重,次線輔助,風險對沖要考慮清楚。
在戰術層面,筆者將全市場所有股票濃縮成28個行業,進而再分為五大板塊,包括大金融、上游周期、中游制造、TMT和大消費。這五大類之間的投資風格完全不同,筆者會根據行業景氣度等重要指標,并且考量估值、盈利趨勢、政策、投資者結構變化、過往股價表現等因素,來決定配置哪些行業、選擇那些股票。
以TMT板塊和大消費板塊為例,TMT板塊核心是技術迭代更新快,商業模式層出不窮,選股多樣性強,多數情境下傳統估值法失效,機構認同度高時,股價容易形成合力,但波動率大;大消費板塊幾乎都是To C端的商業模式,長期孕育不斷成長的大市值公司,產品競爭力,公司治理尤為重要,海外資本對大消費認可度高,因此是價值投資的溫床,估值波動相對嚴苛。
看好TMT、消費、大金融三方向
海外疫情擴大,對實體經濟的沖擊較為顯著,造成近期外圍股市大幅調整,影響市場整體風險偏好。從市場結構來看,伴隨科技龍頭的回落,市場或進入新的平衡階段,短期市場賺錢能力可能下降。市場內在存在一定的整固需求。
戰略上對A股后市保持謹慎樂觀,趨勢上看A股還是決定于國內經濟基本面和政策面的變化,伴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經濟復工加快,疊加流動性寬松,國內市場系統性風險可控。在戰術層面,筆者主要看好以下三大方向。
第一,以TMT為代表的成長板塊。筆者認為,在當前的宏觀背景下,必須重視產業升級及戰略性的產業趨勢。依然看好三大方向:5G的發展及應用、汽車的電動化及智能化以及自主可控方向。
第二,以醫藥及食品飲料為代表的消費板塊。消費板塊雖然是在當前疫情沖擊下,受損最為明顯的板塊,但筆者仍然相信,它也將會成為疫情逐步好轉后,復蘇最為顯著的板塊,筆者仍將對中國的消費行業給予持續的關注。與此同時,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消費需求升級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為了不斷滿足人民各種消費形態的變化和需求,中國的消費市場體現出豐富多彩和爆發力極強的顯著特點。因此,筆者深信消費及醫藥是個長期優質賽道,深入挖掘個股將會找到持續不斷成長的優質公司。
第三,以地產為代表的大金融板塊。房地產股票受到調控政策預期的影響,行業估值中樞從2016年以來一路下移,目前已經處于歷史較低分位。同時地產行業的競爭格局變化明顯,行業集中度明顯提升。地產作為利率敏感性行業,或受益于當下的流動性寬松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