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創業板打新策略謀變
首批及第二批創業板注冊制新股,已分別于8月24日及9月1日上市。從上市首日及隨后幾日的二級市場表現來看,相關新股股價走勢差異明顯。在此背景下,私募基金在創業板的打新策略上正積極謀變,以尋求更好的收益率。優選新股標的、提升報價入圍率、新股上市后賣出時點的選擇,成為當下私募參與創業板打新的策略要點。
上市后分化顯著
8月24日首批18只創業板注冊制新股上市,9月1日第二批3只新股上市。對照發行價來看,盡管21只新股絕大多數在上市首日出現了較大幅度上漲,但上漲幅度分化顯著。
Wind數據顯示,21只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漲幅為263.24%,其中漲幅最大的康泰醫學首日暴漲1061.42%,漲幅最小的鋒尚文化首日則僅上漲了43.10%。此外,上市首日漲幅不足100%的新股,共有8只;漲幅超過200%的新股,也有8只。
此外,首批18只新股在經過不設漲跌幅限制的前5個交易日、進入常態化交易之后,其最新股價較發行價的上漲幅度,也同樣差異較大。截至9月3日收盤,18只新股最新股價較各自發行價的平均漲幅為124.52%。其中,漲幅最大的康泰醫學,最新股價較發行價上漲694.29%;漲幅最小的鋒尚文化,較發行價的漲幅僅有5.06%。
關注三要點
結合上周以來創業板注冊制新股上市之后的整體表現,睿郡資產創始合伙人杜昌勇表示,在注冊制和新的交易制度下,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未來打新收益率的分化,這就更需要個人投資者對新股的公司基本面和市場估值提前有所判斷。在此背景下,目前私募業內普遍將優選新股標的、提升報價入圍率、新股上市后賣出時點的選擇,作為新市場制度環境下創業板打新需要關注的三大策略要點。
少數派投資表示,創業板注冊制的實施,增加了新股網下配售的比例,提高了網下打新的收益率。對于私募等機構投資者而言,新股申購時,首先應熟知申購規則,并建立完善的申購流程,避免如超資產規模申報等不合規問題。其次,要重點通過基本面、投價報告和市場對新股詢價的情緒等的研究,對新股合理報價。通過對新股基本面的研究,參考投價報告和近期詢價規律,提高打新入圍率。與此同時,如果二級市場情緒回落,打新收益率出現下降,那么也應當考慮放棄一些發行價過高的新股。
淳石資本業務合伙人楊如意表示,基于注冊制新規下的打新,更加考驗投資人對打新標的質地,也就是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理解和挖掘。此外,創業板新股先天具有流動性溢價,在選擇好標的的基礎上,也可以利用新的交易規則,實現更好打新收益。例如,對二級市場資金關注度較高的股票,可以考慮做日內“T+0”交易,通過降低成本的方式增加打新收益。
此外,不少私募建議,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通過投資于新股申購能力強的基金產品,也不失為一種穩健的分利方式。在此之中,可以重點關注規模在2億元左右、具備優秀打新報價能力,同時能夠更好管理底倉波動風險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