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稅收有力增強了社會領域的服務供給能力;為提升服務品質、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創造了條件。”2017年兩會期間,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作客新華網《部長之聲》,回應了網友關切。新華網記者 陳杰 攝
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陳凱茵)提到稅收,每個人都不陌生。作為調節經濟的一個杠桿,稅收在優化經濟結構、調節市場秩序、釋放改革紅利、刺激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與上述共識相比,很多人對稅收與民生之間的關系卻有著復雜的感情。一方面,大家都對“取之于民”四個字深有感觸;另一方面,卻并不了解稅收如何“用之于民”和“造福于民”。那么,稅收是如何為百姓福祉服務的呢?2017年兩會期間,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作客新華網《部長之聲》,回應了許多網友的關切。
有加有減 提升百姓幸福感
稅收與民生緊密相連。這只“看不見的手”在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社保、生態等多個領域,傳遞著對百姓的關愛。
王軍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指出:“共有28項稅收政策積極促進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養老、醫療、文化體育等‘幸福產業’快速發展,有力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
王軍把民生相關的稅收政策分為兩類。一類旨在降低消費成本,為百姓“添實惠”。比如,對學歷教育、醫療服務、養老服務、圖書銷售等各種基本社會服務免征增值稅。另一類則通過鼓勵企業投資,為供給“加動力”。比如,對各類從事社會服務的非營利組織免征企業所得稅;對符合條件的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養老機構、體育場館的房產、土地,減免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
雙管齊下,稅收對民生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稅收有力增強了社會領域的服務供給能力;為提升服務品質、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創造了條件。”王軍表示。
數據顯示,2016年,落實支持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優惠政策減稅超過600億元,新增減免150億元左右?平涛男l領域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003億元,同比增長19%,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幅的2.3倍。
有“獎”有“限” 綠色稅收保護碧水青山
“綠水、青山、藍天”正是當前民眾的愿望所在。其實,在治理污染,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過程中,稅收這個小工具卻發揮了大作用。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返。生態保護也沒有空白地,處處需有意,時時需用心!蓖踯娬f。
“稅務總局在支持綠色發展中,逐步建立了綠色稅收體系!蓖踯娊榻B,“對節約資源、利于環保的給予稅收優惠,對資源消耗高、污染環境的增加稅收成本;在資源開采、消耗、污染排放及資源性產品進出口四個環節都有大量的稅收政策鼓勵或限制。”
具體的例子更能說明問題。從2016年7月1日開始,稅務總局在河北開展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并對高爾夫球場、洗車、洗浴等特種行業取用水設置了較高的稅額標準,半年來節水成效初顯。2016年12月,河北省抽采地下水量較改革前下降7.2%,特種行業下半年月均取用水量較改革前下降20%。
此外,為鼓勵企業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僅去年下半年實施資源稅全面改革就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減免資源稅17億元。對購置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對1.6升及以下排量汽車減征車輛購置稅;對小排量乘用車適用較低的消費稅和車船稅稅率;對使用專用設備或建設環境保護項目的企業給予企業所得稅優惠……
“現行綠色稅制不僅調節覆蓋面較寬,而且涉及的稅種也較多,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車輛購置稅、資源稅、車船稅等多個稅種中均體現了‘綠色’的安排,既有增稅的限制,又有減稅的優惠,多稅并舉、綜合施策,形成支持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合力!蓖踯姳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