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人民幣匯率上演V型反轉行情。
由于當天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下調156個基點,令部分海外投機資本發現中國央行并未引入逆周期因子紛紛在早盤試探性地加大沽空人民幣力度,令境內在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CNY)一度下滑約300個基點,創下日內低點。
但他們很快發現此舉并沒有吸引跟風盤入場,因此沽空力量逐漸銷聲匿跡。
等到當天中美兩國各自宣布加征關稅措施落地后,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反而在2小時內出現逾200個基點的回升。
Michael Hartnett表示,這波反彈行情的主要推動力量,是海外對沖基金與企業的人民幣空頭平倉,以及中資銀行的人民幣買盤涌現。
“人民幣會在中國宣布反制措施后出現反彈,其實在不少對沖基金的意料之中。”他直言。究其原因,他們認為美國貿然發動經貿摩擦,對本國經濟增長構成潛在威脅——尤其是7月6日凌晨公布的美聯儲6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顯示,不少聯儲官員正日益擔心貿易風險問題,因此他們相信中美經貿摩擦升級不但會給美國經濟增長帶來負面沖擊,還可能影響美聯儲未來鷹派加息節奏,紛紛削減一定比例的美元多頭頭寸。
這令6日下午美元指數從94.42一度跌至日內低點94.19,助推午盤人民幣匯率成功收復大部分失地。
Michael Hartnett坦言,人民幣回升也是A股出現V型反彈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前不少投資機構擔心中美相互加征關稅將令人民幣匯率遭遇較大下跌,隨著人民幣企穩回升令市場投資信心恢復,最終觸發A股成功轉跌為漲。
多位新興市場對沖基金經理也認為,隨著投機資本黯然離場,當前人民幣匯率波動已恢復與美元指數的負相關性,不大會出現過去三周人民幣匯率跌幅遠遠超過美元指數漲幅的局面。畢竟,隨著越來越多海外投資機構意識到中國央行已做好匯率管理應對措施,整個外匯市場的投機沽空氛圍與購匯避險情緒將大幅降溫。( 21世紀經濟報道 )
自6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經歷了一波快速調整。4月下旬至6月底,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由6.28左右下調至6.61左右,貶值了大約5.3%,引起市場關注。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出現了一些貶值,這是由于外部不確定性引起市場預期變化的結果,并非央行有意引導。中國堅持多邊主義、全球化、自由貿易和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通行準則,不會將人民幣匯率作為工具來應對貿易爭端。
“近期外匯市場出現了一些波動,主要是受美元走強和外部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有些順周期的行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我國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一制度行之有效,必須堅持。
盡管與年初人民幣升值階段相比,當前外匯市場預期有所調整,但總體來看,市場對人民幣匯率仍然是雙向預期。
“這次人民幣匯率調整不會形成‘貶值預期—資本外流’的惡性循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肖立晟表示,今年6月份,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和DF(遠期外匯交易)之間的匯差一直維持在400個基點左右,顯著低于“8·11”匯改后1000個基點的匯差,市場沒有出現套利機會。
中信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明明表示,雖然人民幣匯率的隱含波動率在近期有所上升,但是較“8·11”匯改以及2016年高點來說,波動率仍然比較低。這反映出盡管近期人民幣的調整幅度相對較大,但并未演化成市場恐慌,市場對于人民幣的看法仍較為穩健。
專家普遍認為,未來人民幣匯率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從外部來看,美聯儲已處于加息后半場,美元強勢周期已過半,再疊加美聯儲之外的其他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也開始收緊,美元將繼續承壓,美元持續走強難以維持。
更為重要的是,從我國經濟基本面看,人民幣不具備持續大幅走跌的基礎。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金融風險總體可控,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際收支穩定,跨境資本流動大體平衡,支撐人民幣企穩。
“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較強,仍會堅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央行未來將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化改革,其中重要一環就是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市場化程度將會提高,從而更好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在此背景下,人民幣難以出現單邊貶值或者升值,未來將是雙向波動趨勢。(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
北京時間7月6日凌晨,美聯儲公布了6月FOMC會議紀要。紀要洋溢著樂觀的情緒,支持了快步加息的預期。
這次會議是在當地時間6月12-13日召開的。當時的信息顯示,勞動力市場持續走強,經濟增長加快,通脹率也達到了2%的目標。與會者預測形勢還會進一步向好,他們對今年GDP增長率預測的中位值為2.8%,大幅高于去年的實際增長率2.3%,比3月會議時的預測提高了0.1個百分點;對失業率預測的中位值為3.6%,比3月會議時的預測還低0.2個百分點,就業的持續好轉給了美聯儲更大的信心;對PCI(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漲幅預測的中位值為2.1%,比3月會議時的預測高0.2個百分點,2%的通脹率目標很快就能實現。
在形勢繼續向好的預測支持下,與會者對今年聯邦基金利率預測的中位值為2.4%。經過今年3月和6月兩次加息之后,目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為1.91%。這意味著,今年還將有兩次加息。一年共四次,美聯儲加息的步伐明顯在加快。而根據目前美國的經濟形勢以及美聯儲的樂觀預測,這是有非常大可能變成現實的。
有鑒于此,一些與會者主張刪掉“聯邦基金利率在一段時間內可能低于長期水平”的表述。按照一年四次這樣的節奏加息,聯邦基金利率明年就可能高于長期水平。美聯儲當前的貨幣政策基調仍然是適應性的(accommodative),意思就是非常寬松,有人認為這樣的表述也應該修改。總之,從會議紀要中的這些討論來看,美聯儲鷹派氣息更強了。
紀要還討論了兩個市場關注的因素——美國財政政策和全球貿易政策。與會者普遍認為近期美國財政政策的變化能為今后幾年的經濟增長提供支持,也有一些人認為這樣的財政政策不具有可持續性。對于貿易政策,多數與會者表示擔憂,認為這帶來了不確定性和風險,而且,最終會對市場情緒及投資支出產生負面影響。可見,美聯儲也將貿易戰視為風險因素。
美聯儲今年快步加息,這對匯率會有什么影響呢?這是眼下國內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6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經歷了一波快速貶值,這幾天才稍稍穩定下來。如果美元在加息的支持下走強,那人民幣就可能面臨繼續貶值的壓力。
從理論上看,加息會使貨幣產生升值的動力,但實際上,美聯儲加息與美元升值的聯系并不緊密。美聯儲本輪加息周期始于2015年12月,迄今已實施了7次加息,多數加息并沒有產生推動美元升值的結果。以6月13日的這次加息為例,曾使美元指數當日大幅上漲,逼近了95,但隨后一段時間,美元指數只是在95上下波動,缺乏持續上漲的動力。美聯儲在2014年逐步退出量化寬松,這曾刺激美元持續走強,但在進入加息周期之后,美元指數反而只能在短時間內維持漲勢。2017年美聯儲加息3次,但這一年美元指數大多數時間都是在下降,全年降幅超過10%。
為什么美聯儲加息未必促使美元走強呢?這是因為美聯儲目前的貨幣政策是非常規的(現在美聯儲要使貨幣政策正常化),加息不一定能使貨幣政策收緊。美聯儲實施四次量化寬松之后,金融機構獲得了非常充裕的流動性,其中相當一部分以超額準備金(規模在2萬億美元左右)的形式存放在美聯儲賺取利息,還有一部分以逆回購(規模為幾千億美元)的形式借給美聯儲賺取利息。美聯儲加息,提高聯邦基金利率,相應地提高超額準備金利率和逆回購利率,但這并沒有顯著減少超額準備金的規模,因而美元流動性仍然非常充裕。
美元流動性充裕體現在長期國債的收益率上,隨著聯邦基金利率提高,短期國債的收益率也大幅上升,但長期國債收益率卻升幅有限,而且還會回調。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在5月中下旬曾經超過3%,但現在又回到了2.85%上下。美聯儲的會議紀要討論了國債收益率曲線扁平化的問題,總結了幾方面的原因。但在這些原因之外,長期國債收益率繼續維持低位應該是流動性充裕的反映。也因如此,美聯儲加息并沒有減少美元的供應,因而對匯率不能形成直接的影響。現在加息對匯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預期,加息之前市場預期美元流動性會收緊,推動美元升值,但當加息之后預期沒有兌現,那么加息之前漲上去的美元指數又會在加息之后跌下來。
可以預見,在美聯儲貨幣政策恢復正常之前,美元都不具有持續走強的堅實基礎。( 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