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國資委17日召開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視頻會議。會議總結了上半年工作,并對下半年重點工作進行部署,尤其在央企重組和資源整合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會議提出,下半年要穩步推進裝備制造、煤炭、電力、通信、化工等領域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推動國有資本進一步向符合國家戰略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以擁有優勢主業的企業為主導,打造新能源汽車、北斗產業、大型郵輪、工業互聯網等協同發展平臺;持續推動煤炭、鋼鐵、海工裝備、環保等領域資產整合,加快推進免稅業務、煤炭、碼頭等專業化整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以重組整合為契機,深化企業內部改革。
“國有資本布局正在醞釀一輪新的結構調整,手握核心技術的央企將有大動作。”有分析人士這樣認為。
五大領域央企重組會有誰
本次年中工作會議提出,下半年要穩步推進裝備制造、煤炭、電力、通信、化工等領域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這五大領域的央企值得逐一梳理。
就在前幾日,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曾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央企整合一是圍繞國家戰略,推動集團層面重組,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二是推動專業化整合,這是近兩年來國資委更強調的整合方式,國資委將繼續通過無償劃轉、有償重組、組建股份制公司等方式,打破企業邊界,推動專業化整合,將分散的業務向有主業的企業集中;三是加快企業內部深化重組,爭取在中國建材等已有試點企業中探索總結經驗。
具體到裝備制造領域,有國企改革專家告訴上證報記者,電氣、機械、汽車等行業是重組可能性比較大的方向。
例如,電氣設備領域的央企有哈爾濱電氣集團、中國東方電氣集團,這兩家央企曾在2016年5月進行了一把手對調,被外界視為可能推進重組的信號。在汽車領域,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兵裝集團(旗下的長安汽車)這三家央企間的整合調整也是行業關注的焦點。在人事變動上,2017年8月,一汽集團和長安汽車曾對調換帥。今年5月,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和兵裝集團再次迎來新一輪的高管人員崗位互調。有分析人士認為,這預示著三家汽車央企戰略整合可能性的進一步加強。
化工領域央企主要有三家: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化集團”)、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化工集團”)、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化學”)。7月13日,國資委宣布,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兼任中國化工集團的董事長、黨委書記,中國化工集團原董事長退休。業內人士認為,坊間屢傳“緋聞”的中國化工集團與中化集團合并有望提上日程。
近期,煤炭行業重組已陸續落地。按國資委關于非專業涉煤央企退出煤炭行業的統一部署,5月8日,中煤集團和保利集團共同簽署股權無償劃轉協議,保利能源被無償劃轉給中煤集團。
電力領域此前也有多例重組,包括: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國家電投集團)、神華集團與國電集團(國家能源投資集團)。目前,電力央企還有大唐集團、華能集團、華電集團,以及中廣核、華潤電力、國投電力等。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神華與國電集團重組方案確定之后,華能、大唐、中核、中廣核等電企間開展同業整合的可能性已變得更大。”
在通信領域,國資委已于6月27日宣布,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與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重組后,兩公司將并入新成立的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業內人士看來,兩大通信央企的“合并同類項”,將重塑通信產業格局,在整合產業和資源后,利好5G發展。
打造四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平臺
關于新能源汽車、北斗產業、大型郵輪、工業互聯網等協同發展平臺的構想,上證報記者從相關企業了解到,各平臺或將包括不止一家央企,至于平臺組建形式是企業聯盟還是單獨成立新公司,目前還不確定,企業沒有接到相關通知。
那么,上述四大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可能會涉及哪些央企?
目前,發展北斗產業的央企單位,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外,還有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等。北斗系統已在汽車前裝市場、智能手機、高精度應用等五大方面實現了產業化突破和跨越式發展。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在全國建立了超過1800個地基增強站。在天上北斗衛星和地上“一張網”的支持下,可精準至“厘米級”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有望“賦能”各行業轉型升級。據了解,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和阿里巴巴集團共同打造的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負責國家北斗地基增強系統“一張網”的建設。
至于工業互聯網協同發展平臺的構成,據上證報記者了解,將包括多家央企單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簡稱“中國電子”)將是重要的支撐單位。此外,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也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布局多年。
中國電子于今年6月24日召開了中國電子工業互聯網成果發布會,并宣布與長沙市國投、長沙市高新區共同設立總投資20億元的“中國電子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則于2015年6月成立了國家首個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航天云網,目標是構建以工業互聯網為基礎的云制造產業集群生態,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以及第三方商業與金融資源,服務于制造業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近日,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兵裝集團旗下長安汽車等三方簽署移動出行意向協議書,將合資組建T3出行服務公司,打造共享汽車領域的“國家隊”。此外,央企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的A股平臺中國汽研,也涉及智能網聯汽車的研究,其旗下“重慶市智能網聯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國內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工程開發、測試認證第三方工程咨詢服務機構。
兩到三家央企集團股權多元化
在混改方面,國務院國資委的年中會議提出,下半年要穩妥推進兩到三家央企的集團層面股權多元化,推進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近期,東航集團“混改2.0”鎖定上市平臺東方航空,擬在A股、H股定增募資逾百億元,引入均瑤集團及其旗下吉祥航空,還有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上證報記者注意到,除央企“七大領域”混改持續深化外,地方國資的運作也日趨靈活,國有資本進駐民企案例在增加。此外,在擴大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外資參與國企混改也有望取得新的進展。
國資委還對市值管理作出部署。會議提出,企業集團要切實擔負起市值管理主體責任,加強上市公司運行情況動態監測和分析研判,支持上市公司持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8877.9億元,同比增長23%。(上海證券報 王雪青)
新華社7月17日消息,今年以來中央企業經營數據蘊含哪些新變化?下半年哪些改革將重點推進?國務院國資委17日召開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視頻會議”釋放了不少新信號。
上半年,我國國資監管系統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5.7萬億元、利潤1.6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6%和22.6%。其中,中央企業收入利潤“雙快”增長,月度利潤創紀錄地突破了兩千億元關口。
“在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取得這樣亮麗的成績實屬不易,各級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此次會議上說。
從一系列具體指標看,上半年央企在提高運行質量效益方面的表現可圈可點:
力促瘦身健體,累計減少法人超1.1萬戶,減幅達21.3%,提前一年完成法人戶數減少兩成的目標;去庫存、清應收,逐月跟蹤央企壓降企業產成品占用資金和應收賬款資金進展,有效減少資金沉淀;多措并舉降杠桿,負債率降至2012年以來同期最低,近半數央企帶息負債同比下降。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骨干和中堅力量,中央企業的發展質量關乎宏觀經濟成色。上半年央企經營取得良好業績,關鍵還是在于重點改革不斷向“深水區”挺進。
今年以來,中央企業深入推進混改,前6個月新增混合所有制企業220戶,通過資本市場引入社會資本超880億元;不斷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在做實董事會職能、職業經理人制度、工資與激勵機制方面新舉措頻頻。
與此同時,國資委著力推進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改革方案;完善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基本完成了央企子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首次結合社會效益類指標對公益類企業實施差異化考核。
改革紅利正不斷釋放,改革步伐仍需加快。
以央企股權多元化和混改為例,肖亞慶表示,要穩妥推進兩至三家中央企業在集團層面實施股權多元化,推進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企開展混改。同時,切實把“引資本”和“轉機制”有機結合,實現各種所有制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今年上半年,中核集團和中核建設集團、武漢郵科院和電信科研院實施重組。至此,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委已先后完成20組38家央企重組,監管企業戶數調整至96戶。
肖亞慶表示,接下來還要穩步推進裝備制造、煤炭、電力、通信、化工等領域央企戰略性重組,推動國有資本進一步向符合國家戰略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
專業化整合也將是重要發力點。“以擁有優勢主業的企業為主導,打造新能源汽車、北斗產業、大型郵輪、工業互聯網等協同發展平臺。”肖亞慶說,將持續推動煤炭、鋼鐵、海工裝備、環保等資源整合,加快推進免稅業務、煤炭碼頭等專業化整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此外,據介紹,增加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部分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等試點數量、拓展試點內容,賦予試點企業更多自主權等一系列新的改革舉措也正在醞釀中。
盡管上半年國企運行態勢良好,各項工作扎實推進,但完成全年發展任務,還有不少難關要過,仍需全力以赴。
國資委黨委書記郝鵬說,當前國內外形勢復雜嚴峻,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要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既要堅持底線思維,把困難想得足一些,更要堅定信心,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關鍵是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切實發揮好國有企業‘穩定器’‘壓艙石’作用。”他說。
肖亞慶表示,各級國資委和中央企業要加強形勢研判,做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準備,并明確提出要嚴控債務、金融業務、國際化經營、法律以及安全環保等方面的風險。(新華社)
推進2到3家央企集團層面混改 成立專項基金推動煤炭資源整合
下半年國資國企改革將擴圍升級。“進一步增加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部分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等試點數量,拓展試點內容,賦予試點企業更多自主權。”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7月17日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視頻會議(下稱“會議”)上如是說道。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郝鵬在會上指出,下半年要突出抓好推動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行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完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體系、改革中央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加快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重點任務,確保取得實質性進展。
據透露,其中包括穩妥推進2到3家中央企業在集團層面實施股權多元化,推進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時,成立中央企業煤炭資源優化整合專項基金,探索市場化專業化重組整合模式。此外,《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方案》初步制定完成,正在履行報批程序,下半年將出臺。
今年以來,國企收入利潤持續快速增長,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數據顯示,1-6月,國資監管系統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5.7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實現增加值6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實現利潤總額16508.9億元,同比增長22.6%;上交稅費總額2.2萬億元,同比增長14.4%。
這一切發展質量的提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不無關系。據介紹,國務院國資委嚴控非主業投資規模和投向,嚴控金融業務開展,引導中央企業進一步聚焦實業、突出主業。今年上半年,中央企業通過產權市場退出非主業和低效無效投資274宗,回收資金259.1億元。
重組整合也再接再厲。《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中核集團和中核建設集團、武漢郵科院和電信科研院實施重組,裝備制造等企業重組也在穩妥積極推進,央企戶數調整至96家。
會議提出,下半年要穩步推進裝備制造、煤炭、電力、通信、化工等領域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推動國有資本進一步向符合國家戰略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同時,以擁有優勢主業的企業為主導,打造新能源汽車、北斗產業、大型郵輪、工業互聯網等協同發展平臺來推動資源整合。持續推動煤炭、鋼鐵、海工裝備、環保等領域資源整合,加快推進免稅業務、煤炭碼頭等專業化整合。此外,成立中央企業煤炭資源優化整合專項基金,探索市場化專業化重組整合模式,穩步有序推進煤炭資源整合,確保完成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265萬噸、整合煤炭產能8000萬噸年度目標。
重點改革的梯次展開,則進一步增強了企業動力活力。國務院國資委數據顯示,1-6月,中央企業新增混合所有制企業220戶,通過資本市場引入社會資本超過880億元。中央企業10戶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子企業全部完成首期員工出資入股,并進行工商變更登記。28個地方共選擇163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混改試點在擴圍的同時,還將在集團層面迎來突破。早在今年兩會期間,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董事長劉紹勇就透露,已經向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提交關于集團公司層面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申請報告。
“健全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企業治理機制,切實把引進社會資本和轉換經營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肖亞慶提出,在集團和子企業層面統籌推進落實董事會職權、實行經理層成員契約化管理、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企業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等試點,一些在企業集團層面開展的試點,可以在二三級企業加快推進。
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和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點也將加速落地。所謂的“雙百行動”,即選取百戶中央企業子企業和百家地方國有骨干企業,深入推進綜合改革。郝鵬表示,要以“雙百企業”為載體,積極探索改革思路和方式方法,打造一批改革尖兵和改革創新高地,盡快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切實打通改革政策措施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據介紹,下半年國資委將指導“雙百企業”一企一策制定完善綜合改革實施方案,聯合地方政府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日前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在上海國際集團和上海國盛集團調研時指出,要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國資國企綜合改革示范區。
此外,十九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明確要求,圍繞管資本為主加快轉變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業內人士認為,授權經營體制將成為新一輪國資改革的“牛鼻子”。
會議透露,下半年將出臺《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方案》,科學界定出資人與企業責權邊界,賦予投資運營公司更多自主權,實現放活與管好的有機統一。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依托投資公司推進中央企業產業合作和重組整合,加快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推進運營公司基金系建設,支持運營公司參與中央企業IPO、市場化債轉股、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工作。(經濟參考報 王璐 楊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