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有注意到,如今,首發申請企業在臨門一腳之際,被按下“暫停鍵”的數量越來越多。據統計,自去年10月份新一屆發審委履職后,先后已有26家首發申請企業遭暫緩表決或取消審核。
綜合來看,IPO申請企業取消審核的原因不外乎兩種:第一種情況是企業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比如原本將于7月10日上會的浙江紹興瑞豐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7月3日上會的青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第二種情況是企業申請撤回申報材料,比如原本將于7月5日上會的積成電子股份有限公司、5月22日上會的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等。
上述兩種情況中,第一種情況一般后續會繼續上會接受審核。至于最終是否能獲得通過并順利登陸A股市場,還是要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而定。但總體來看,這類企業獲得通過的幾率相對較大,比如,7月17日過會的北京宇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此前就有過“取消審核”的經歷。
至于第二種情況,則是要暫時與IPO說“再見”了,比如,前面提到的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出現在了“終止審查”名單中。
筆者認為,IPO申請企業在上會前夕被按下“暫停鍵”的數量增多,一個重要原因是發審委對于IPO的審核愈發嚴格,切實把好市場準入關,為資本市場輸送符合要求的優秀企業,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穩定發展。這是對資本市場負責、對所有市場參與者負責的重要體現。
其實,不光是被按下“暫停鍵”的企業數量增多,被否企業的數量也大幅增加。統計顯示,自新一屆發審委履職以來,已有79家企業遭到否決,通過審核的僅為114家。
有分析認為,自新一屆發審委成立并履職以來,不僅提高了對業績標準、持續性等方面的關注度,更對規范性問題、內控、信披乃至環保等各方面進行了嚴格審核,這不僅使當下IPO過會率偏低,出現多起“臨門取消”現象也可以預見。
另一個原因,與今年2月份證監會上市部發布的一則問答不無關系。
證監會稱,將區分交易類型,對標的資產曾申報IPO被否決的重組項目加強監管:對于重組上市類交易(俗稱借殼上市),企業在IPO被否決后至少應運行3年才可籌劃重組上市;對于不構成重組上市的其他交易,將加強信息披露監管,重點關注IPO被否的具體原因及整改情況、相關財務數據及經營情況與IPO申報時相比是否發生重大變動及原因等情況。
可以肯定的是,監管層嚴控IPO被否項目繞道重組問題,一方面是讓符合標準的企業可以IPO盡快上市,另一方面讓質量相對來說不夠優質的企業知難而退,撤回IPO資料或走并購重組道路,這樣既可以解決“堰塞湖”問題,也提升了上市企業質量。
自大發審委成立履職以來,不僅提高了對業績標準、持續性等方面的關注度,更對規范性問題、內控、信披乃至環保等各方面進行了嚴格審核,這不僅使當下IPO過會率偏低,出現多起“臨門取消”現象也可以預見。
7月17日,北京宇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宇信科技”)等5家企業上會受審。與其它四家相比,才過會的宇信科技年內先后經歷暫緩表決、取消審核,此次上會已是“三進宮”。
實際上,“臨門取消”已逐漸成為當下A股IPO進程中一個常見的名詞。
數據統計,自去年10月新一屆發審委履職后,先后已有26家次首發企業臨上會前遭暫緩表決或取消審核,若再加上臨時取消審核發行中國存托憑證(CDR)的小米集團,則數量達到27家次。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A股IPO“臨門取消”現象頻繁出現的背后,一方面源于大發審委的從嚴審核。數據顯示,截至最新,自其履職以來,已有79家企業遭到否決,通過審核的僅為114家。以此計算,大發審委任內的IPO通過率僅為59.07%。
另一方面具體至不同的公司,原因又各有差異,甚至一些特定行業出現了相同的情況。7月3日和10日,青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青島農商行”)和浙江紹興瑞豐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豐農商行”)先后因“尚有相關事項需進一步核查”,宣布取消審核。
“自大發審委成立履職以來,不僅提高了對業績標準、持續性等方面的關注度,更對規范性問題、內控、信披乃至環保等各方面進行了嚴格審核,這不僅使當下IPO過會率偏低,出現多起‘臨門取消’現象也可以預見。”北京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說。
27家次“臨門撤退”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能夠在A股成功上市不僅是對企業自身實力的肯定,也將有利于企業日后的發展,因此即使耗費數月甚至數年時間IPO排隊也在所不惜。然而隨著IPO審核趨嚴,“臨門撤退”的現象卻越來越多。
數據顯示,自去年新一屆發審委上任以來,A股已先后有27家次(宇信科技等2家為多次上會,剔除重合企業則為25家)企業在首發上市或發行CDR時取消審核或遭到暫緩表決的結果。
具體來看,27家次“臨門撤退”的首發企業中,有12家次遭到暫緩表決,其中半數擬在滬市主板上市,另分別有2家次和4家次的首發企業擬分別在深市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
15家企業遭到取消審核,其中除小米集團原擬發行CDR外,其余14家次中,有8家次擬在滬市主板上市,擬在深市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的分別為2家次和4家次。
以證監會行業來看,以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制造業,成為“臨門撤退”次數最多的行業,達到11家次;排名第二的則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有5家次,涉及企業包括博拉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等。
時間上,今年1月是“臨門撤退”次數發生最多的月份,共發生8家次類似的情況,包括九圣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內,遭取消審核或暫緩表決。排名其次的是去年10月下半月和去年12月,均有3家次。
這一規律似乎也與大發審委履職以來,IPO過會率的變化情況相吻合。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今年1月,證監會共安排50家次企業首發上會,但最終僅18家企業成功過會,過會率僅有36%。去年12月過會率則為60%,與今年2-6月的過會率相近。數據顯示,今年2月-4月,IPO過會率均為58%,5月為63%,6月則為56%。
“首發企業無論是被否決還是遭暫緩表決、取消審核,涉及的問題都可能包括經營能力的持續性、企業會計及財務問題、信息披露、內控體系、合規性等,首發辦法的定量標準很少,定性標準很多,這一點需保薦人綜合判斷,對一系列因素進行綜合考量。”7月17日,上述北京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說。
21世紀資本研究院梳理統計發現,自大發審委成立履職以來,在發審會上常存在超綱問題,即在固有的“業績為王”基礎上,發審委委員也更將目光投向了企業未來業績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財務指標的合理性、募投項目、內控、信披等多個層面。
“對IPO企業的經營能力將不僅聚焦于‘現在’,也將投向‘未來’,對公司上市后出現的業績‘變臉’情況,將對中介機構進行追責。”7月17日,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
具體原因各不相同
盡管首發企業“臨門撤退”的大背景是一樣的,即大發審委履職后的從嚴監管,但具體至不同行業的企業,各自原因卻并不完全相同。
以連續取消審核的兩家銀行——青島農商行和瑞豐農商行為例,二者分別在7月3日和7月10日宣布,因“尚有相關事項需進一步核查”為由,取消了原本定于當天上會受審的事項。
21世紀資本研究院注意到,上述兩家農商行均無控股股東和實控人,且兩家銀行先后取消審核,也打破了去年以來銀行股上會100%過會率的紀錄。
7月17日,瑞豐農商行有關負責人對21世紀資本研究院表示,當天作出取消審核的決定,原因在于目前正處于半年度的時間節點,需要進一步補充材料,待材料補充完整后,將再度申請IPO上會。
“正如證監會官方披露的,會補充一些財務數據方面的材料。”上述瑞豐農商行人士說,“我們的目標很明確,補充完后就會繼續謀求上市。”
不過,瑞豐農商行上述解釋并不能釋疑外界的疑慮,原因在于近日一份有關貴陽農商行的評級報告。稍早前,中誠信國際公布的一份對貴陽農商行的評級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由2016年末的4.13%大幅提升至19.54%;撥備覆蓋率銳減至34.15%,遠低于監管要求。
“目前還不清楚貴陽農商行的事情是否影響到此次兩家銀行取消IPO審核。”深圳一家中型券商金融行業分析師表示,“據說監管層對農商行的整體監管思路將有大的調整,這也許是取消此次農商行IPO審核的原因之一。”
證監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除上述兩家外,目前在A股IPO排隊的農商行還有其余7家。
恒豐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董希淼對21世紀資本研究院表示,農商行IPO潮掀起的背后,是國家對“三農”政策的傾斜,也是監管部門的積極態度,但能否成功上市,依然在于其如何解決好客戶的信用風險高企、公司治理是否完善優化等多個方面。
與上述兩家農商行相比,今年5月21日宣布撤回材料,從而取消次日上會審核的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則更多歸因于自身。其內部人士表示,取消審核的目的是為了企業更好地發展,而主要原因在于公司一方面凈利潤規模較小、利潤較低,另一方面存在應收賬款較高的問題,因此對上會的前景并不樂觀。
此外,小米集團取消CDR發行審核的原因,更多在于其與監管層之間就公司估值問題產生的分歧。
21世紀資本研究院了解到,作為首家申請發行CDR的企業,監管層在滿足企業自身高融資需求前提下,也表態出高定價則可能出現“破發”的考慮,從而將影響A股市場情緒的情況發生。
但也正因此,小米集團最終選擇暫緩發行CDR,先于H股IPO上市。不過截至目前,小米集團表示發行CDR未有具體時間表。
多家“二次上會”成功
正如瑞豐農商行有關負責人表態,在公司將有關材料補充完整后,會再度謀求IPO上市一樣,自大發審委履職以來,已有多家企業經歷多次上會后成功登陸A股。
根據統計,自去年10月中旬至今,加上剛過會的宇信科技,已先后有10家首發企業在遭遇“取消審核”和“暫緩表決”后,成功登陸A股。
具體而言,多次上會并成功通過IPO的10家企業中,最終有7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包括東方環宇(603706.SH)、伯特利(603596.SH)等;另各自有2家在深市中小板和創業板掛牌交易,分別為宇信科技、明德生物(002932.SZ)和奧飛數據(300738.SZ)。
與之相對應的是,也有2家企業在“二次上會”中遭到發審委否決,分別為博拉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博拉網絡”)和重慶百亞衛生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21世紀資本研究院梳理發現,首發企業“二次上會”的背后,為發審委所關注問題的焦點,依然是業績背后的成長性以及諸多細節性問題。
以奧飛數據和博拉網絡為例。二者具有頗多相似性,同為新三板掛牌公司、在去年10月25日大發審委履職后的首場發審會中同時上會,也同時被暫緩表決。但最終奧飛數據成功在去年12月第二次上會時過會,博拉網絡則不幸在11月時遭到否決。
對于博拉網絡被否的原因,發審委主要將問題聚焦在了公司業績的可持續性上,其中包括公司業務模式和技術兩個方面,以及存在的凈資產收益率顯著下滑現象。
博拉網絡人士則指出,上市被否在于公司在一些問題上未解釋清楚。但公司盈利能力并不會有太大問題,因此也將在條件成熟時再度啟動IPO申報程序。
與博拉網絡類似,奧飛數據在發審會會議中,同樣被問及業績發展的真實性與可持續性。數據顯示,奧飛數據2013年仍屬虧損,2014年盈利后開始步入快速發展階段,但被發審委質疑“營業收入持續大幅增長的真實性及合理性,與凈利潤增速存在明顯不匹配的原因”。
同時,在博拉網絡與奧飛數據的發審會中,發審委同樣關注到了兩家公司員工薪酬的問題,希望二者能夠結合行業平均水平,分析存在的合理性。
上文提及的北京投行人士稱,從最新透露出的監管層向券商投行部門下發的“最新IPO審核51條問答指引”來看,IPO審核標準更加量化和細化,涉及范圍更加寬泛,將首發企業各個方面均納入審核框架,覆蓋了IPO企業存在的方方面面。
“總體而言,對于‘二次上會’的企業來說,第二次上會過會的概率要遠大于一次上會的企業,因為如果存在大問題,在首次上會時就會遭到否決。當然,細化來看就是如何在監管范圍內充分溝通,滿足相應的要求。”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7月12日,港交所同時有8家企業上市,而且8家企業高管都要同時敲鐘,最終港交所讓每兩家共用一面鑼,每家公司一個人敲。
這是今年上半年中企在港股上市熱潮的一個縮影:6月21日,同程藝龍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6月26日,找鋼網招股書在港交所公布;6月28日,寶寶樹擬赴港IPO;6月29日,獵聘在香港上市;7月3日,滬江教育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7月9日,小米在香港上市;7月12日,八家公司同時登陸港股,其中三家互聯網公司;7月13日,51信用卡在香港上市。
不過,據投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球中企IPO數量大幅下降,僅約為去年同期水平的一半,環比降幅也接近50%。募資規模相比IPO發生數量,下降幅度較微。港股市場成為今年上半年最大的亮點。
A股市場趨緩趨嚴
進入2018年,A股IPO過會率維持較低水平,審核企業家數持續放緩。受政策影響,大批企業主動撤回IPO申請,排隊企業數量大幅減少。同時,“獨角獸”IPO活躍,極大程度上拉升了上半年的IPO募資規模水平。投中研究院數據顯示,案例數量環比下降43.1%,募資規模環比下降12.32%。
在過去半年中,全球各交易板塊中企IPO數量總體保持低位,整體發行呈下行態勢;1月共36家中企上市,即成為上半年IPO企業數量最高值。就募資規模而言,僅6月募資額高達553.2億元,遠遠超越其他月份,源于6月份上市的工業富聯募資額(271.2億元)即占到上半年整體募資規模的17.41%。
縱覽今年上半年的情況,可謂A股市場趨緩趨嚴,H股迎來IPO大年,IPO市場節奏迥異。
2018年上半年,A股IPO數量大跌,共有63家企業IPO,僅為去年同期水平的四分之一。募資規模為922.87億元,雖下滑幅度不大,但這得益于工業富聯(601138.SH)近300億元的募資額的拉動。2018年6月8日,工業富聯上交所上市,發行股票19.7億股,發行價格13.77元/股,募集資金總額為271.2億元。工業富聯從遞交招股書到最終成功上市僅用時4個月時間,而從A股歷史IPO募集情況來看,工業富聯IPO募資總額排到第12位,并成為近3年來最大的一樁IPO。
投中研究院助理分析師王慧穎表示,一方面,A股市場新股發行常態化和從嚴監管已雙雙步入正軌,IPO過會率穩定于較低水平,排隊企業數量直線下降,IPO“堰塞湖”現象正在快速消解。另一方面,審核明顯向新經濟企業傾斜,為其上市預留出市場空間。
她指出,2018年上半年,A股IPO市場冷清,6月募資規模異軍突起,源于當月3起50億元以上IPO的集中進行;上半年平均募資規模顯著高于往年水平,得益于過審企業質量提升,募資額較大,IPO批文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太抬升了平均募集資金規模。
港股市場一家獨大
港股市場IPO數量走勢自2017年以來一路上揚,今年更是實現“井噴”,共有82家企業在港股上市,募資規模為378.93億元,迎來真正的IPO大年。
王慧穎表示,A股市場當前從嚴監管大方向短期不會改變,上市難度增大;而港交所除時間、成本等原有優勢外,進行的“同股不同權”機制改革也吸引了大批具有融資需求的中企選擇赴港上市。
其預測,2018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場火爆,更是吸引了不少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市場預測下半年還將有至少五家融資超百億港元的公司和十家獨角獸企業赴港上市。
2018年以來港股上市的新股破發率居高不下,其中包括眾安在線和平安好醫生這類新經濟的代表企業。IPO“井噴”造成市場“過熱”,資金面承壓、資金過于集中于明星新股以及估值炒高等因素,最終引發了“破發潮”。
有投資人接受證券時報· 創業資本匯記者采訪時表示,港股發行價采用市場詢價機制,跌破發行價代表市場對公司價值的看法。他同時也稱,破發并不可怕,破發是相對A股的概念,A股市盈率基本23倍,打新超倍破發概率極小,港股上市破發是較為常見的。
另一名投資人則表示,港股市場相比之下更加成熟,人們對于定價更多的依賴于實實在在的業務基礎,講故事越來越行不通;并且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逐漸到頂,原有的業務增長基礎難以獲得市場認可。
“此次上市的移動互聯網企業大多集中于2010-2013年,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增長紅利在融資過程中得到較高的市場溢價,而現階段增長紅利枯竭,企業增速難以達到預期,因此在二級市場所能夠得到的估值定價看低。另外從資金面來看,由于近期互聯網企業集中上市,市場資金容量通常相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不同企業的籌資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該投資人說。
A股IPO“堰塞湖”水位急速下降
2018年上半年,制造業優勢明顯,數量遙遙領先(32起),IT和建筑建材緊隨其后(分別16起)。2018年以來,港交所和內地監管層為爭取新經濟企業的政策頻出,IT、互聯網等行業企業當仁不讓成為政策紅利的受益者。
制造業超越金融躍居為募資規模最高的行業,一方面由于今年金融股融資額度相比往年不高,另一方面工業富聯對制造業起到加持作用。
據投中研究院數據顯示,上半年共52家具有VC/PE背景的中企實現上市,共有205家VC/PE機構實現賬面退出。受A股新股發行數量銳減的影響,IPO退出的機構受投資者數量也隨之縮水,2018年上半年IPO賬面退出回報規模大幅下滑,但相比去年同期仍有所提高,這主要是受上市優質企業平均回報金額較高的影響。
投中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IPO賬面退出回報601.76億元,平均賬面回報率為1.71倍。
截至2018年6月28日,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及發行存托憑證企業322家,其中已過會27家,未過會295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288家,中止審查企業7家。
與往年相比,今年IPO過會率再創新低,嚴格的監管引發企業大規模“撤退潮”:2018年上半年,共148家公司撤回IPO申請,超過2017年全年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79.25%。與此同時,截至6月29日,今年僅新增67家報會企業,而去年同期數量為225家。IPO“堰塞湖”水位急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