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更好發揮財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擴內需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確定圍繞補短板、增后勁、惠民生推動有效投資的措施。
會議聽取了財政金融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匯報,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宏觀大局。一是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聚焦減稅降費,在確保全年減輕市場主體稅費負擔1.1萬億元以上的基礎上,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至所有企業,初步測算全年可減稅650億元。對已確定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增值稅留抵退稅返還的1130億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加強相關方面銜接,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推動在建基礎設施項目上早見成效。二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措施。通過實施臺賬管理等,建立責任制,把支小再貸款、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免征增值稅等政策抓緊落實到位。引導金融機構將降準資金用于支持小微企業、市場化債轉股等。鼓勵商業銀行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券,豁免發行人連續盈利要求。三是加快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出資到位,努力實現每年新增支持15萬家(次)小微企業和1400億元貸款目標。對拓展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規模、降低費用取得明顯成效的地方給予獎補。四是堅決出清“僵尸企業”,減少無效資金占用。繼續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機構及活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會議認為,激發社會活力,推動有效投資穩定增長,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鞏固經濟穩中向好勢頭、促進就業的重要舉措。一要深化投資領域“放管服”改革,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在交通、油氣、電信等領域推介一批以民間投資為主、投資回報機制明確、商業潛力大的項目。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完善外商再投資鼓勵政策,加快已簽約外資項目落地。二要有效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督促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三要對接發展和民生需要,推進建設和儲備一批重大項目。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會議通過了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要求安全環保優先,并支持民營和外資企業獨資或控股投資,促進產業升級。(新華社)
剛剛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一錘定音,釋放了全面寬松的信號。
不僅提出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還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障合理融資需求,一系列“穩增長”措施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表示,政策面正式變化,但不會再度出現2014那種大水漫灌。中信固收稱,貨幣寬松政策再確認。
來看看國常會關鍵表述:
1、 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2、 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宏觀大局。
3、 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聚焦減稅降費。在企業研發費用、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地方債等方面有實際動作。
4、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措施。
5、 引導金融機構將降準資金用于支持小微企業、市場化債轉股等。鼓勵商業銀行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券,豁免發行人連續盈利要求。
6、 加快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出資到位,努力實現每年新增支持15萬家(次)小微企業和1400億元貸款目標,對拓展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規模、降低費用取得明顯成效的地方給予獎補。
7、 堅決出清“僵尸企業”,減少無效資金占用。繼續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機構及活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8、 在交通、油氣、電信等領域推介一批以民間投資為主、投資回報機制明確、商業潛力大的項目。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完善外商再投資鼓勵政策,加快已簽約外資項目。
9、 督促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
10、 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
解讀一:積極的財政政策,或利好基建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更好發揮財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擴內需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確定圍繞補短板、增后勁、惠民生推動有效投資的措施。
會議聽取了財政金融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匯報,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宏觀大局。
首先提到了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聚焦減稅降費,在確保全年減輕市場主體稅費負擔1.1萬億元以上的基礎上,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至所有企業,初步測算全年可減稅650億元。
對已確定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增值稅留抵退稅返還的1130億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加強相關方面銜接,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推動在建基礎設施項目上早見成效。
華泰證券分析師李超表示,下半年的關鍵點在于通過相關政策刺激擴大內需,將經濟增速控制在合理區間,避免產生系統性風險。未來如果政策以擴大內需為導向,并穩住基建投資,信用擴張的周期性行業會出現機會。國務院常委會議要求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未來將受益基建相關行業,基建投資增速可能觸底反彈。
解讀二:貨幣寬松政策再確認,或迎降準
國常會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措施。通過實施臺賬管理等,建立責任制,把支小再貸款、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免征增值稅等政策抓緊落實到位。
引導金融機構將降準資金用于支持小微企業、市場化債轉股等。鼓勵商業銀行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券,豁免發行人連續盈利要求。
6月份以來央行增加MLF操作規模,中長期流動性支持力度加大。單就MLF操作而言,央行從6月6日超額續作2035億元MLF,6月19日新作2000億元1年期MLF操作,以及7月13日完全對沖MLF操作到本次大額新作5020億元MLF,兩個月以來通過MLF操作已累計凈投放9055億元,短期流動性環境寬松將持續。
中信證券債券研究團隊指出,年初以來貨幣政策邊際放松在流動性緊張局面的逐步紓解過程中不斷確認,本次央行大額超預期新作MLF再次確認貨幣政策寬松。回顧年初以來貨幣政策取向,松緊適度、流動性合理穩定等表述事后驗證了貨幣政策的邊際轉松,貨幣市場利率中樞也隨之下行。具體到貨幣政策操作實踐,3次定向降準、MLF擔保品擴容、MLF超額續作等成為流動性投放和貨幣政策轉松的切實注腳。本次新作5020億元MLF再次驗證貨幣政策轉松,在銀行資金面整體偏松的環境下開展大額投放,對長期流動性環境的呵護意圖料高于短期資金面的維穩考慮,后續流動性環境寬松可期。
該團隊指出,4月份以來降準+MLF政策組合成為央行貨幣寬松實現流動性投放的主要方式。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保持較低水平凈投放,4月降準置換MLF、6月MLF大額操作、7月定向降準后大額MLF投放,降準+MLF成為流動性投放主要方式。在4月底定向降準置換部分MLF存量前,MLF規模達4.9萬億;置換部分存量后MLF規模保持在4萬億水平;6月、7月MLF大額操作后MLF存量達到歷史新高4.92萬億。降準+MLF置換組合延續,本次MLF放量操作進一步提升MLF存量,為下一次降準置換打開空間。參考今年4月份降準的經驗,預計三季度有可能再次降準。
李超認為,當前貨幣政策的核心目標在于穩定社會融資增速,近期監管政策細則紛紛落地,相比之前市場預期一些具體規定也做了柔性處理。這些貨幣政策操作目標在于與擴大信用相配合。
解讀三:擴內需政策明確方向
國常會表示,引導金融機構將降準資金用于支持小微企業、市場化債轉股等。鼓勵商業銀行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券,豁免發行人連續盈利要求。這也代表了目前經濟中的薄弱環節,通過引導金融機構提供融資支持,有利于控制經濟下行和企業違約風險。
中信證券債券研究團隊表示,國常會議提出擴內需政策,是年內高層第二次。第一次是4月政治局會議提出擴大內需。而本次提出的時點更加重要,因為二季度數據出爐,GDP增速放緩,投資增速和工業增速不及預期,急需政策明確未來方向。特別是今年以來的經濟下行壓力與以往不同,受到融資收緊的影響非常明顯,所以在外部沖擊和國內壓力的共同作用下,有必要通過宏觀政策進行對沖,避免宏觀經濟和金融風險互相傳導和放大。
解讀四:保障融資平臺合理融資需求,利好城投債
國常會提出,金融機構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加快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出資到位,努力實現每年新增支持15萬家(次)小微企業和1400億元貸款目標。對拓展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規模、降低費用取得明顯成效的地方給予獎補。
央行在《關于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對于過渡期結束后難以消化的存量非標,可以轉回銀行資產負債表內,人民銀行在宏觀審慎評估(MPA)考核時將合理調整有關參數予以支持。央行此前鼓勵銀行進行低評級產業債投資,李超認為城投債也是廣義的產業債,在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下,利好城投債。
解讀五: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為基建籌集資金
國常會提出,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推動早見成效。
根據財政部數據顯示,1-6月累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4109億元。其中,一般債券10436億元,專項債券3673億元;按用途劃分,新增債券3329億元,置換債券或再融資債券10780億元。至少還有1萬億以上的專項債未發行。
李超認為,未來專項債的加快發行會為地方基建籌集資金。目前專項債主要分為土儲債、公路債和棚改債,這三個領域將是基建發力的重要方向。
解讀六:開展有效投資,框定多個區域
會議指出,要激發社會活力,推動有效投資穩定增長,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鞏固經濟穩中向好勢頭、促進就業的重要舉措。
一要深化投資領域“放管服”改革,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在交通、油氣、電信等領域推介一批以民間投資為主、投資回報機制明確、商業潛力大的項目。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完善外商再投資鼓勵政策,加快已簽約外資項目落地;
二要有效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督促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
三要對接發展和民生需要,推進建設和儲備一批重大項目。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會議通過了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要求安全環保優先,并支持民營和外資企業獨資或控股投資,促進產業升級。
這多是在補短板、增后勁、惠民生等方面推動有效投資的措施。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認為,有效投資有巨大潛能空間,關鍵是認識機制創新所對應的巨大潛能空間的釋放。經濟活力和老百姓好的預期所支撐的消費,必須基于在經濟基本面上把工作做足,有效投資和“雙創”是本源,是消費的基本面,把這個基本面的支持做好了以后,老百姓減少預防性儲蓄,會更積極地把當期收入、甚至動用一定的儲蓄來消費。
解讀七:股市、債市怎么走
股市方面,中信證券債券研究團隊認為,寬貨幣向寬信用轉變是利好,未來可能得到宏觀數據進一步支撐。前期信用風險對股市的壓制隨著監管政策的邊際放松和貨幣政策的持續發力得到一定緩釋,資管新規補充通知和理財新規征求意見稿的超預期最直接推升銀行股的上漲。
本次MLF大額操作進一步確認了貨幣政策寬松,在寬貨幣向寬信用傳導的過程中需要基建或房地產等領域承接信用擴張,而監管對非標投資的放松一定程度上也確實能為地方政府基建提供資金支持,進一步抬升市場對基建投資拐點來臨的預期,建筑、鋼鐵等周期行業受益最為領先和明顯,螺紋鋼等黑色大宗商品上漲動能較為充沛。
對于利率債而言,該團隊認為目前機會不大,MLF大額操作一定程度上顯示了貨幣政策寬松力度的超預期部分,而監管政策的邊際放松也是為了配合寬貨幣政策以期解決信用緊縮、經濟承壓的問題。在資金面持續寬松的環境中繼續開展流動性投放對提振利率債市場效果相對較弱,而本輪貨幣寬松更多是為了緩解信用問題而非利率問題,在寬貨幣向寬信用傳導和過渡難以形成對利率債邊際造成正面或者負面較大的沖擊,預計維持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將在3.4%-3.6%的區間波動。對信用債而言,在寬貨幣逐步向寬信用傳導的過程中,AA+城投會是估值抑或買盤調整速度最快的品種。(券商中國)
23日兩大政策信號出現。
一是央行創紀錄的5020億元“麻辣粉”操作:7月23日上午,央行開展5020億元1年期MLF操作,操作利率維持3.3%不變,當日未開展逆回購操作,公開市場凈投放3320億元。
二是國務院召開部署發揮財政金融政策的常務會議: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支持擴內需調結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
大額MLF操作超預期
據券商中國報道,央行開展創新高的5020億元一年期MLF操作,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這5020億元并非續作,這意味了給市場帶來5020億增量資金。從規模上看,相當于降準0.5%。此前,2018年7月5日起,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綜合測算估計釋放約7000億資金。
中信證券分析稱,當日并無MLF到期,同時有1700億元7天逆回購到期,央行未開展逆回購操作對沖,公開市場總體凈投放3320億元。貨幣市場已然恢復偏松環境,而本周3700億元逆回購到期亦算不上大額回籠,本次巨量操作則稍顯意外。
寬信貸指向明顯,銀行貸款有望超額增長
據券商中國報道,6月1日,央行已經將不低于AA級的小微企業、AA+/AA級信用債納入MLF擔保品范圍。而且上周為一級交易商額外給予MLF資金。MLF配額方式,增量對增量,引導的意圖明確。隨著新要求的落實,23日的一年期MLF并非續作,而是全新投入,顯然將會進一步帶動信貸資金的超額增長。
中信證券也分析指出,年初以來貨幣政策邊際放松在流動性緊張局面的逐步紓解過程中不斷確認,本次央行大額超預期新作MLF再次確認貨幣政策寬松。回顧年初以來貨幣政策取向,松緊適度、流動性合理穩定等表述事后驗證了貨幣政策的邊際轉松,貨幣市場利率中樞也隨之下行。具體到貨幣政策操作實踐,3次定向降準、MLF擔保品擴容、MLF超額續作等成為流動性投放和貨幣政策轉松的切實注腳。
中信證券還強調,本次新作5020億元MLF再次驗證貨幣政策轉松,在銀行資金面整體偏松的環境下開展大額投放,對長期流動性環境的呵護意圖料高于短期資金面的維穩考慮,后續流動性環境寬松可期。
城投企業將成為最大贏家
據券商中國報道,在上周央行采取窗口指導之后,企業融資量上升,而資金價格已經出現明顯下滑,各期限品種的信用利差出現整體收窄。
在一個月前,東方園林發行10億的債券結果只募集了5000萬,低評級的信用債許多都無法發行,取消發行的公司債券也比比皆是。
數據顯示,AA等級信用債發行人已經連續8個月出現凈融資額為負的情況,AA-及以下等級信用債發行人凈融資為負則已經持續11個月,與AAA等級發債主體的再融資情況相比,可以說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券商中國的報道還稱,隨著23日央行5020億元的MLF投放,信用債投資的性價比進一步上升,市場風險偏好已經得到明顯改善。
而據21世紀經濟報報道,7月23日,一位銀行資深資管人士表示,但其配置的不是所謂中低等級信用債,還是投到了城投居多。“我們也得考慮我們掙錢,那至少不虧錢。不能因為窗口指導,就去買垃圾債,去買一個民營企業我們完全不認可的債務。”
MLF操作后降準可期
中信證券還對本次MLF操作后的政策進行了預測:
4月份以來降準+MLF政策組合成為央行貨幣寬松實現流動性投放的主要方式。央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保持較低水平凈投放,4月降準置換MLF、6月MLF大額操作、7月定向降準后大額MLF投放,降準+MLF成為流動性投放主要方式。在4月底定向降準置換部分MLF存量前,MLF規模達4.9萬億;置換部分存量后MLF規模保持在4萬億水平;6月、7月MLF大額操作后MLF存量達到歷史新高4.92萬億。
降準+MLF置換組合延續,本次MLF放量操作進一步提升MLF存量,為下一次降準置換打開空間。參考今年4月份降準的經驗,我們預計三季度有可能再次降準。
7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了財政金融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匯報,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會議要點可以歸納為以下6個方面:
一、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
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
三、加快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出資到位,努力實現每年新增支持15萬家(次)小微企業和1400億元貸款目標。
四、深化投資領域“放管服”改革,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五、要有效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
六、要對接發展和民生需要,推進建設和儲備一批重大項目。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對本次會議進行了分析,認為會議釋放的政策信號主要有兩點,分別是擴大內需政策的必要性明顯提高、去杠桿向穩杠桿過渡:
本次國常會議提出擴內需政策,是年內高層第二次。第一次是4月政治局會議提出擴大內需。而本次提出的時點更加重要,因為二季度數據出爐,GDP增速放緩,投資增速和工業增速不及預期,急需政策明確未來方向。
特別是今年以來的經濟下行壓力與以往不同,受到融資收緊的影響非常明顯,所以在外部沖擊和國內壓力的共同作用下,有必要通過宏觀政策進行對沖,避免宏觀經濟和金融風險互相傳導和放大。
所以,擴內需政策的必要性大大提高,特別是國常會議還提到引導金融機構利用降準資金支持小微企業等,引導金融機構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這也代表了目前經濟中的薄弱環節,通過引導金融機構提供融資支持,有利于控制經濟下行和企業違約風險。
另一方面,從政策信號來看,去杠桿向穩杠桿過渡。比如從上周五的貨幣政策長期寬松和監管文件邊際放松的政策配合來看,去杠桿政策向穩杠桿過渡。《2018年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國內宏觀杠桿率趨于穩定是近期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特點,去杠桿的緊迫性相對放緩,防風險意識強化,這實際上符合央行今年以來的貨幣政策實踐。
7月20日資管新規補充通知和理財新規征求意見稿同樣透露了監管政策在防風險方面的深思熟慮;7月23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結構性去杠桿穩步推進(經濟形勢年中看)》,明確提出“去杠桿初見成效,我國進入穩杠桿階段”。
央行在2018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透露的“去杠桿初見成效,穩杠桿成為下一階段主要目標”逐步得到貫徹,在大額流動性投放下的貨幣政策轉松、監管文件邊際放寬下的監管政策配合,過去兩年的金融去杠桿政策正逐步向結構性去杠桿和穩杠桿過渡。
兩大政策信號對股市、債市的影響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對這兩個政策信號對股市、債市的影響進行了進一步分析:
1。對于利率債而言,目前機會不大,我們的區間判斷得到證實,此前多家機構紛紛下調利率預期,但我們并不認可,因為政策轉向和匯率約束導致利率存在底部區間。
2。對信用債而言,上周兩大新聞對信用債乃至全社會信用擴張都帶來了較大的利好:一是央行窗口指導商業銀行認購AA/AA+城投債作為MLF抵押品,二是資管新規如期落地,在非標投資、凈值法管理等有所松動。資管新規的松動,對于非標融資占比較大的平臺更加利好。總體而言,信用債市場處于回暖趨勢中,其中最具確定性的性的品種,還是AA+甚至是一些AA城投債。
3。股市方面,寬貨幣向寬信用轉變是利好,未來可能得到宏觀數據進一步支撐。前期信用風險對股市的壓制隨著監管政策的邊際放松和貨幣政策的持續發力得到一定緩釋,資管新規補充通知和理財新規征求意見稿的超預期最直接推升銀行股的上漲。
本次MLF大額操作進一步確認了貨幣政策寬松,在寬貨幣向寬信用傳導的過程中需要基建或房地產等領域承接信用擴張,而監管對非標投資的放松一定程度上也確實能為地方政府基建提供資金支持,進一步抬升市場對基建投資拐點來臨的預期,建筑、鋼鐵等周期行業受益最為領先和明顯,螺紋鋼等黑色大宗商品上漲動能較為充沛。(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