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貝萊德中國A股機遇私募基金1期在募資路演期間能拿出獨特投資策略獲取高凈值人群青睞,否則在A股低迷與境外私募基金業績下滑的雙重壓力下,其募資征途將比較艱辛。
擁有全球最大資管機構(資產規模約6.32萬億美元)的盛名,貝萊德(BlackRock, Inc.)卻在中國市場做出“大幅讓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到,正面向國內高凈值人群銷售的貝萊德首款股票型私募基金產品較行業平均水準2%+20%低了約50%。
“這或許是受到近期外資私募基金業績慘淡的沖擊。”7月25日,一位國內私募基金經理向記者分析,尤其是富達中國股票一號私募基金今年以來凈值跌幅接近10%,令近期高凈值人群對外資私募基金的追捧熱情受到不小的沖擊。
一位了解貝萊德基金投資策略的外資投資基金人士透露,其實貝萊德收取較低的管理費與超額業績提成,與當前外資私募業績慘淡關系不大。
究其原因,是這款私募產品主要針對中國A股市場研發量化模型分析技術,運用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技術,從基本面、市場情緒、宏觀政策三方面捕捉A股投資機會。通常,這類量化投資策略一方面以被動持有投資為主,無需過高的管理費提取;另一方面量化投資的預期收益相對穩健,不大會創造高額的超額收益回報(Alpha),因此超額業績提成比例也會低于行業平均水準。
“據我所知,貝萊德這款A股私募基金產品的超額業績提成觸發條件比較特別,只有當基金產品凈值超過歷史最高水準,基金管理團隊才收取超額業績提成。”他透露,這某種程度也是一種讓利行為。
不過,多位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普遍認為,盡管貝萊德在管理費與超額業績提成方面做了不少讓步,但要讓高凈值人群追捧外資私募基金產品,還需邁過業績這道關。
“當前不少高凈值人群認為外資私募基金缺乏可追溯的A股投資業績,加之其核心投資策略能否在A股創造媲美歐美市場的穩健高額回報,仍是未知數。因此他們寧愿先選擇觀望,等待他們產生理想業績,再考慮投資。”7月25日,一家第三方理財機構負責人表示。(21世紀經濟報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貝萊德旗下產品“中國A股機遇私募基金1期”2018年5月11日成立,今年6月5日在基金業協會備案。記者得到了一份中信證券給投資者的推薦資料,該資料顯示,外資私募巨頭貝萊德在國內發行的首只私募產品“貝萊德中國A股機遇私募基金1期”投資范圍全部都是A股股票。貝萊德準備在產品資金募集結束后一次性建倉,預計將于7月底8月初完成,而且都是滿倉A股股票。
7月份以來,A股市場調整不斷,為何此時外資私募敢于滿倉抄底呢?這是因為貝萊德看好目前的A股市場,而且貝萊德對其投資模型也極有信心,這一點在中信證券的路演推薦資料中已經暴露無遺。
對于2018年的市場行情,貝萊德表示,在今年年初,投資模型從基本面的維度發現,一些中小盤的優質個股由于投資者對其基本面研究和關注不足而被低估,所以整個上半年的運行期間內,貝萊德擇機增持了一些優質的中小盤股票,并獲得了很好的超額收益。
在市場情緒方面,投資模型發現年初市場對一些“漂亮50”個股追捧過度,從而降低了配置。
同時在宏觀層面,投資模型發現,相對于大盤,貿易沖突對市場的影響還沒有在許多個股中得到充分反映,所以對這一宏觀主題的相關風險還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和控制。
涉及預測大盤什么時候見底這一問題時,貝萊德表示,鑒于該基金的投資方法,無需判斷大盤見底的具體時點。而站在當前的時點,貝萊德的投資模型顯示市場目前估值合理,有豐富的投資機會。而涉及到板塊的投資機會問題時,貝萊德表示,投資模型不會對板塊與行業有強烈的偏好,而是均衡地配置,在每個行業中尋找優秀標的。站在當前的時點,投資模型在食品飲料、服務業、制造業、能源、交通等板塊有超配。(每日經濟新聞)
根據貝萊德智庫最新發布的2018年下半年全球投資展望,美國經濟強勢的正面利益已延伸至全球其他市場,尤其惠及新興市場,并延續了全球經濟擴張的格局。然而,經濟展望也出現更多可能性,既有經濟過熱等下行風險,又有美國財政刺激措施成效超出預期等有利因素。面對更不明朗的前景,加上利率調升,已促使金融環境有所收緊,投資者因此應提高投資組合的抗跌能力。
該機構認為,2017年是經濟增長超出預期、通脹溫和而市場波動異常偏低的一年。步入2018年后,這些主要的市場動力因素已然發生改變,而投資氣氛也日趨謹慎。在全球經濟增長穩定且企業盈利強勁,但宏觀前景卻日趨不明朗化的大勢背景下,該機構調整了2018年的投資主題。
在股票方面,該機構較為看好美股,原因在于企業盈利勢頭強勁,減稅和財政刺激措施是該機構對美股持有積極看法的基礎。以因子投資角度來看,該機構認為動量股票將表現超群。在全球經濟穩步增長但前景不確定性不斷上升的背景下,與價值因子比較,該機構更青睞優質因子。此外,較為青睞的行業是金融和科技。
貝萊德智庫認為,經濟改革、企業的基本面改善和估值合理為新興市場股市提供了支撐。發達國家高于趨勢水平的增長是另外一個積極因素。該機構在亞洲新興市場股市看到了極大的機遇。
在固定收益方面,該機構看好美國短期債券,并建議增持優質信貸資產,同時還認為,風險溢價的上升為部分新興市場資產創造價值。個別私募信貸及實物資產將可發揮分散投資的效益,而可持續投資將有利于提高投資組合的長期抗跌能力。
此外,全球原油庫存下降將支撐油價,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將進一步支撐油價。但該機構對美元持有中性立場。不斷升溫的全球不確定性、美國與其他經濟體之間利差擴大為美元提供了支撐,但估值上升可能會限制其收益。(中國證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