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正式對外發布,該文件21日由國務院批復通過。福建泉州由此成為繼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廣東省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之后,第三個國家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
敲定八大任務
《總體方案》共有八條主要任務。具體包括,將創新金融產品,優化金融服務。開展以產業鏈核心龍頭企業信用為依托的“一對一”或“一對多”綜合融資和聯保聯貸業務,探索“行業協會+企業”等信用增進措施。探索現金管理產品、報價回購、約定回購式證券交易等創新試點。還提出支持期貨交易所在泉州制定符合條件的倉庫為期貨交割庫。
《總體方案》稱,將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支持上市公司優化重組,通過增發、配股等方式籌集資金,增強資本實力。支持企業以股權對價進行換股收購、合并。
同時,要建立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多元化金融組織,推動泉州銀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引進戰略投資者,支持民間資本參股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總體方案》稱,將開展石化、鞋業、紡織服裝產業投資基金試點。
另外,要加大對小微企業及民生的支持力度,鼓勵在泉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小微企業單獨配置人力和財務資源,建立專門的小微企業審貸機制和服務平臺。
鑒于泉州靠近港澳臺以及華僑眾多,《總體方案》還特別提到要加強泉臺港澳僑金融合作,支持符合條件的臺灣金融機構進駐泉州,允許在泉注冊并符合監管要求的臺資企業投資入股泉州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適當放寬港澳金融機構來泉準入條件,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赴香港上市融資、再融資。
泉州金改方案亮點在“實”字
福建泉州是第三個國家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談到與其他兩個金融改革試驗區的差異,泉州市市長黃少萍認為,泉州金改方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在于一個“實”字。她表示,泉州金改會緊緊圍繞實體經濟,發展實體金融,努力打造海峽西岸乃至全國的“臺港澳僑資集聚中心”和“實體金融服務中心”,力爭走出一條具有泉州特色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之路。
據黃少萍介紹,2011年,泉州擁有各類民營企業13萬家,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7.3%;擁有億元企業1497家,上市公司77家、位居全國前列。此外,有760萬泉州籍華人華僑分布在129個國家和地區,有測算認為泉州本地民間資本加上外地僑資可能高達2萬億元。
泉州市副市長付朝陽昨日透露,泉州市政府正在申請成立泉州市金融服務局,作為市政府的工作部門,主要面對泉州區域內的地方金融主體。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副行長楊長巖表示,經國務院同意,福建省政府層面也會成立一個工作組,專門負責泉州金改方案的實施。
付朝陽對本報記者表示,為了打造區域性的本地金融機構,正在申請成立一家中小企業銀行,“或為全國首家”,規模不需要很大,但要專門服務小微企業。如果這個方案走不通,計劃將泉州銀行改制成為全國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服務分布全國各地的泉商。
付朝陽坦言,《總體方案》剛剛批復不久,泉州的探索也剛剛開始。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權限內可以做的事情,“可以先做起來”。他介紹,目前最想啟動的一項工作,就是建立泉州區域信貸征信系統。
他認為,目前工商、稅務、海關和公檢法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統,但各系統標準不統一,沒有匯集到一起。而人民銀行現有的征信系統,“有時用起來不是那么得心應手”。
因此,泉州市計劃用統一的標準,把各種信息匯集起來,整合到一個統一的平臺。此平臺目的有三,將作為政府的權威信息發布平臺,綜合金融信息服務平臺(方便企業個人查詢),各種經濟主體的互動平臺(政企、銀企互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