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慶民:提高投教納入國民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中證網訊(記者 昝秀麗)證監會12月4日消息,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在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工作培訓上講話時指出,要善于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制作“看得懂”“記得住”“有文化”的投教產品,使理財知識入腦入心,真正轉化成理性投資理念和能力,提高投教納入國民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閻慶民指出,加強投資者教育,將投教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一是提升國民金融理財素養的現實需要。二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三是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與資本市場發展和人民群眾要求相比仍有差距。”閻慶民說。
他表示,一是認識有差異,地區發展不平衡。這項工作雖然目前已有國務院和部委文件的明確要求,但實踐中,對這項工作必要性的認識仍有差異。目前,金融證券知識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地方課程體系的試點地區主要集中在上海、廣東、浙江等發達地區的部分中小學校。在邊遠地區或其他資本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對資本市場發展以及投資者教育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投資者教育保護工作人力資源及經費有限,為工作有效開展增加了難度。而事實上,貧困地區更需要轉變觀念,認識到少兒財商素質教育可以從本質上改變人們對環境、對財富、對生活的認知,真正實現知識改變命運,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投資者教育納入各地區各階段國民教育仍需凝聚共識。
二是落實有差距,交流協作待加強。經過前期努力,一些證監局已與當地教育部門簽訂了合作協議,但協議內容尚未完全落地,還需要我們繼續做工作,進一步加強溝通協作,積極爭取支持,形成合力。同時還要廣泛動員各類經營機構發揮主力軍作用,加強與各地學校的合作,牢牢把握公益和普惠的本質要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不斷加大投入,持續推出更加豐富的證券期貨學習資源。
三是手段需創新,科技賦能還不夠,F在投教產品的形式越來越豐富,投教宣傳的手段越來越多,趣味性也越來越強,但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日新月異,現代教育方式和傳播手段不斷變革,對投教工作不斷提出新挑戰。要善于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制作“看得懂”“記得住”“有文化”的投教產品,使理財知識入腦入心,真正轉化成理性投資理念和能力,提高投教納入國民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閻慶民強調,投教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工作要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要求。
一是抓適應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投資者教育也要適應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需要。
二是抓普惠性。要著眼普惠性,讓廣大人民群眾都從中受益,將這項工作矢志不渝地持續推下去。
三是抓系統性。五中全會將“堅持系統觀念”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五項原則之一,投教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工作也要體現系統觀念。
四是抓漸進性。投教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工作采取了先試點、再推開,先摸著石頭過河、再進行頂層設計的路徑,這是有中國特色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國民受教育程度差別大這個實際的。教育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從成熟市場的經驗看,穩定財富觀的形成要經過幾代人的積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階段性地進行總結、評估,相信一段時間之后,投教工作的效應就會更加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