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領域改革發展碩果累累 服務實體經濟交出亮眼答卷
中證網訊(記者 彭揚 歐陽劍環)“有效應對疫情等內外部沖擊”“宏觀杠桿率總體實現‘穩字當頭’”“金融資產盲目擴張得到根本扭轉”“不良資產處置大步推進”……6月23日,多位金融管理部門負責人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十年來,中國金融領域改革與發展碩果累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銀行業保險業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有力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談調控:有力促進穩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中國金融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十年。”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發布會上這樣總結金融管理部門這十年的工作成效。他表示,人民銀行穩健實施“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綜合研判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發揮好貨幣政策總量調節和結構調節的雙重功能,前瞻性地加強跨周期調節,有效應對疫情等內外部沖擊。在此過程當中,有力地促進穩增長、穩物價、穩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堅持管住貨幣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
在貨幣政策“工具箱”中,近年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創新不斷、運用增多,成為貨幣政策的一大亮點。談及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優勢,陳雨露介紹,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兼具總量調節和結構性調節雙重功能。通過結構性工具既能夠實現精準滴灌的政策效果,又能夠對總量調控作出貢獻。一方面,人民銀行在設計結構性政策工具時,堅持順勢而為,按照目標一致性原則,建立激勵相容機制,將人民銀行資金和金融機構對特定領域和行業信貸投放掛鉤,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更加有效地促進信貸結構優化。另一方面,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也具有基礎貨幣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貸平穩增長。
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并非一成不變。陳雨露強調,人民銀行在總量框架下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會根據經濟發展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重點“有進有退”,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一個合意水平,與總量型政策工具形成良好配合。“市場也應該注意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率水平同市場利率水平之間相差通常不是很大,所以不會對市場化利率體系造成太大影響。”他指出。
談防風險:不良資產處置大步推進
防風險是金融監管的永恒主題。當前我國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取得了重要成果,但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一些潛在風險點仍需加以前瞻性防范。
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成果方面,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介紹,金融資產盲目擴張的態勢已得到根本性扭轉,高風險“影子銀行”較歷史峰值壓降約25萬億元。同時,不良資產處置大步推進,過去十年累計消化不良資產16萬億元,一大批突出的風險隱患得到消除。
對于較受關注的中小銀行風險化解問題,肖遠企表示,銀保監會堅持改革化險一體推進,統籌推進中小銀行改革和化險,重在公司治理和機制建設,重在培育中小銀行發展和防控風險的內生動力,落實各方責任,對于個別重點機構,“一行一策”地制定深化改革和風險化解的方案。此外,不斷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推動多渠道補充資本、完善公司治理。
談到近期河南個別村鎮銀行取款難的問題,肖遠企強調,銀保監會將會配合地方黨委政府做好相關工作。“我們已經責成河南銀保監局履行監管職責,依法保護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他說。
需注意的是,加大宏觀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會使宏觀杠桿率走高,為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穩住宏觀杠桿率也至關重要。陳雨露表示,從縱向看,我國以溫和可控的宏觀杠桿率增幅支持實現了“較高增長、較低通脹、較多就業”的優化組合,宏觀調控取得了良好成效。從橫向看,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我國以相對較少的新增債務支持了經濟的較快恢復,宏觀杠桿率增幅明顯低于其他主要經濟體。這體現出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不透支未來的宏觀政策取向。在穩杠桿的同時,我國經濟表現持續保持領先,通脹總體可控。
“總的來看,近年來中國宏觀調控政策是有力、有度、有效的,宏觀杠桿率總體實現了‘穩字當頭’,確保國民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也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積極貢獻,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動力源和穩定器。”陳雨露稱。
開放環境下,防風險的內涵和外延比以往更加豐富。陳雨露表示,金融管理部門將構建與金融高水平開放要求相適應的監管體系,提高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建好各類“防火墻”,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展望未來,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春英表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隨著改革開放持續深化,我國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活動將保持活躍,外匯市場平穩運行具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談助實體:重點領域金融服務成效顯著
過去十年,金融管理部門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使出了不少的“新招”“妙招”,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逐步形成。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達13.1%、14.7%,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
近年來,金融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制造業信貸投放顯著增長。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制造業貸款余額已達25.26萬億元;高技術制造業貸款余額4.5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6.35%。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0.45萬億元,占制造業貸款的41.35%。保險業通過債券投資等向制造業提供融資余額達1.34萬億元。
與此同時,針對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不斷優化。肖遠企介紹,目前我國行政村基本實現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農村金融服務可得性持續提高。2021年末,涉農貸款超過43萬億元,比2012年末增加了25.6萬億元,大中型銀行也普遍設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或者其他專營機構。我國普惠金融服務在國際上已處于領先水平。
在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方面,陳雨露介紹,人民銀行重點抓了四項工作,包括創新工具,有效發揮牽引帶動作用;通過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聚焦難點和堵點,建立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長效機制;拓寬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提高小微企業融資的可得性和便利度。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已有了明顯改善。截至4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8.8萬億元,是2012年末的3.35倍。”陳雨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