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綱:中央銀行要管好貨幣總閘門
中證網訊(記者 彭揚)《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上刊登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題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署名文章。易綱在文章中表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要圍繞黨的二十大確立的金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做好四項工作。一是完善貨幣政策體系,維護幣值穩定和經濟增長;二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三是落實金融機構及股東的主體責任,提升金融機構的穩健性;四是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在完善貨幣政策體系,維護幣值穩定和經濟增長方面,易綱表示,高杠桿是宏觀金融脆弱性的總根源,中央銀行要管好貨幣總閘門。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保持住了政策定力,是少數實施正常貨幣政策的主要經濟體之一。
易綱稱,“我們沒有實施量化寬松、負利率等非常規貨幣政策,利率水平在全世界居中,在主要發展中國家中較低,人民幣匯率也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穩定,物價走勢整體可控,有力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
易綱強調,正常的貨幣政策是指主要通過利率的調整可以有效調節貨幣政策的情況。與其相對應的是在零利率或負利率情況下的非常規貨幣政策。正常的貨幣政策,不僅有利于促進居民儲蓄和收入合理增長,也有利于提高人民幣資產的全球競爭力,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未來,我國經濟潛在增速有望維持在合理區間,有條件盡量長時間保持正常的貨幣政策,保持正的利率,保持正常的、斜率向上的收益率曲線形態。
在落實金融機構及股東的主體責任,提升金融機構的穩健性方面,易綱認為,“自救”應成為當前和今后應對金融風險的主要方式。
他進一步表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全面確立,金融機構及股東作為市場主體,應當承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救”風險的主體責任。金融機構要建立市場化資本補充機制,按照監管規則計提撥備,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塑造金融機構健康的資產負債表。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尊重金融機構自主經營權,減少對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行政干預。推動資不抵債的機構有序市場化退出,通過股權清零、大額債權打折承擔損失。
易綱表示,“自救”能力來源于市場經濟下機構的股東出資和可持續經營產生的收益,“自救”的動力和自覺性來源于有效的監管。金融機構的穩建性是建立在預算硬約束基礎上的,市場主體以自己的資本充足率為約束,股東負有主體責任,在出現壞賬時,用撥備、核銷、補資本的方式滿足監管要求,保持自身的穩健性。
此外,在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方面,易綱提出,實行中央銀行獨立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財政的錢”與“央行的錢”存在本質區別。財政部門收入源于稅收,支出主要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中央銀行擁有法定發鈔權,開展貨幣政策操作,實現維護幣值穩定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根本目標,在此過程中附帶產生收益或者虧損。
易綱認為,如果允許財政直接向央行透支,靠印票子滿足財政支出需求,最終將引發惡性通脹,財政也不可持續并產生債務危機。要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有關規定,實行中央銀行獨立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對人民銀行承擔金融穩定和改革成本應當年計提撥備,按程序盡快核銷,并充實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和資本,實現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健康可持續,進而保障人民銀行依法履職,實現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并以此促進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