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萬華化學董事長廖增太: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實現連續性綠電制氫
全國人大代表 廖增太
“綠電供應的間歇性和制氫的連續性之間存在矛盾,建議出臺針對綠氫發展的支持政策,以電網作為補充和調節,實現綠電制氫的連續性。”全國人大代表、萬華化學董事長廖增太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綠電成本持續降低
“氫氣需求增長主要來自化工、煉油等傳統行業,未來在燃料電池汽車、氫能冶金領域的用量將逐步提升。”廖增太介紹,按照目前各國制定的氫能發展政策,到2030年全球氫氣需求有望維持高速上漲態勢,突破1.3億噸。
從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情況來看,2022年氫氣產量約3300萬噸,其下游應用主要為化工、煉油等產業,占比超過95%,少量用于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當前我國氫氣來源主要是煤制氫、天然氣制氫和工業副產氫,極少量來自電解水制氫。如果全部采用煤氣化制備氫氣,需消耗標煤約1.9億噸,對應產生5.2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廖增太說。
根據《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量每年將達到10萬噸至20萬噸,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2035年構建氫能多元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
廖增太認為,作為清潔高效的儲能方式,綠電制氫是必由之路。“發展綠氫產業既能充分利用風光資源,解決棄風棄光的問題,又能滿足化工行業對綠氫的大量需求,解決煤制氫、天然氣制氫等高碳排放問題。”
在廖增太看來,電解水制氫具有設備簡單、工藝流程穩定等優點。“其中堿性電解水技術最為成熟,已進入商業化運行階段。隨著綠電成本的持續降低,疊加電解水制氫設備的大型化與規模化,綠氫將有可能實現化石能源制氫的平價替代,具備大規模應用推廣條件。”
利用電網補充調節
廖增太介紹:“目前,國內綠電制氫及延伸產業鏈主要布局在內蒙古等風光資源富集的地區,包括中國石化投資30億元建設的新疆庫車光伏綠氫示范項目、國家電投投資63億元建設的吉林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等。”
“電解水制氫及下游合成氨、合成甲醇均屬于化工過程,需要連續穩定的電力供應和氫氣輸送,但風電、光伏發電存在間歇性特點,會導致化工生產危險性顯著增加、成本大幅提升。這些示范項目迫切需要解決電力供應穩定問題,實現連續性生產。”廖增太說。
為實現綠電制氫的連續性,廖增太建議,在綠電年發電規模大于或等于制氫年電力需求的前提下,項目運行過程中,當風電、光伏發電量高于制氫所需電量時,超出部分的電量上網儲存,當發電量低于制氫所需電量時,不足部分由電網儲存電量補充,電網公司收取相對合理的服務費。
為推動綠氫產業長遠發展,廖增太建議,合理有序推動化工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揮碳排放配額作為減碳調控工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