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包袱大膽發展 民營企業借力資本闊步向前
民營經濟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力量。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家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近日,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下稱“支持民營經濟25條”),從加大信貸資源投入、暢通債券融資渠道、擴大股權融資規模等關鍵處入手,以25條具體舉措,對金融支持民營經濟進行全方位部署。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以滬市為例,2020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以來,上交所積極優化上市公司結構和發展環境,牢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為民營經濟借力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助力。
截至2023年11月末,滬市有1373家民營企業,占滬市上市公司總數的六成,總市值合計近15.47萬億元,占比近28%,較2019年的占比增加超7個百分點。以2023年11月末數據計,2020年以來滬市新增民企606家,對應總市值約5.23萬億元;滬市市值千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由9家增至14家、市值百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由187家增至362家,勾勒出一大批民營企業借助上交所平臺茁壯成長的圖景。
經營活力迸發
對比近三年的發展數據,相較2019年,滬市民企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凈資產年均復合增速超過19%,近三年的凈利潤年均復合增速達10%。2022年經營性現金凈流入在7122億元以上,近三年復合增長率超過6%,在體現了較強抗風險、穩增長能力的同時,也表現出更高的盈利質量。
尤其今年以來,滬市民企現金流轉換步伐繼續加快。以滬市主板為例,民企的現金流與凈利潤比值較上年同期增加0.3個百分點,均優于其他實體企業。
與之“呼應”的是,民企內部運營效率的提升和資本結構的改善。仍然從滬市主板觀察,今年滬市民企三季度末資產負債率相較年初減少0.8個百分點,存貨周轉率同比增加0.1次,優于市場整體水平。
從行業來看,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滬市民企廣泛分布于30多個行業,尤以新能源、新材料、電力設備、醫藥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居多,對優化滬市產業結構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隆基綠能作為光伏產業鏈龍頭企業,制定支撐全球零碳發展的“綠電+綠氫”戰略,先后多次刷新太陽能電池效率世界紀錄,組件產品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一;再如華友鈷業,今年前三季度,公司三元正極材料、三元前驅體、鎳產品出貨量分別同比增長13%、42%、236.58%。
創新驅動發展
“支持民營經濟25條”提出,在結構上,要加大對科技創新、“專精特新”、綠色低碳、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等重點領域以及民營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從滬市公司的實踐來看,近年來,民企聚焦產業發展需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過強化投資拉動、創新驅動、產業帶動的“鏈條”,讓新動能不斷積聚、新優勢加快塑造,發展動能持續增強。
據統計,2019年至2022年,滬市民企研發總投入從1627.12億元大幅攀升至3202.96億元,2022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達4%以上。
隨著科技研發的不斷深入,各產業轉型升級的節奏也在換擋提速。
一方面,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趨勢明顯。如福耀玻璃緊抓新能源汽車和智能化的市場趨勢,大力推動HUD玻璃、天幕玻璃和可調光玻璃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發展;宇通客車已在自動駕駛技術、車聯網及智能網聯云平臺技術、多場景燃料電池系統等方面取得多個重大突破。
另一方面,滬市民企前瞻性布局生命健康、基因技術等未來產業,構建先發優勢的步伐加快。如華大智造的基因測序儀業務研發和生產已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具備獨立自主研發的能力并實現了臨床級測序儀的量產;恒瑞醫藥十年研發投入超300億元,在腫瘤、自身免疫疾病等領域進行廣泛布局,創新藥物研發布局不斷豐富。
“作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民營經濟發展趨勢長期向好。”三六零董事長周鴻祎表示,“作為中國的民營科技企業,未來,我們更要在國家的持續關心下,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搶占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資本助力發展
“支持民營經濟25條”提到,要更好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擴大優質民營企業股權融資規模。推動注冊制改革走深走實,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行上市和再融資。繼續深化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研究優化并購重組“小額快速”審核機制,支持民營企業通過并購重組提質增效、做大做強。為此,上交所進一步暢通民營企業融資渠道,解決其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2020年以來,滬市新上市民營企業606家,IPO合計融資額超7065億元,其中有410余家民營企業登陸科創板,打通了科技創新與資本對接的渠道。三年來,滬市民營企業披露再融資402家次,融資金額超9200億元;69家次披露并購重組,涉及金額合計3115億元。
與此同時,上交所持續加大對實體民企尤其是“卡脖子”領域民企的支持力度,增加民企“綠燈案例”。譬如,收購森泰能源,成為九豐能源踐行天然氣業務“上陸地、到終端、出華南”發展戰略的一個突破口。“2021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天然氣價格持續震蕩攀升,并與陸氣價格長時間倒掛,原有單一線條海氣資源‘端到端’的經營模式受到極大沖擊。”作為并購的親歷者和推動者,九豐能源副總經理兼董秘黃博向上海證券記者介紹道,2022年,在LNG業務發展戰略牽引下,公司借助上市平臺,充分利用發行股份、可轉換公司債券及支付現金等多項對價支付及配套融資工具,完成了對森泰能源的并購,打造“海氣+陸氣”雙氣源資源池。
據了解,本次并購完成后,九豐能源可自主控制70萬噸LNG產能,降低了單一氣源的波動風險;同時獲得森泰能源氦氣的自主生產業務,由此切入特種氣體業務;公司市場輻射范圍也從華南區域快速擴展至西南及西北區域。
積極踐行社會責任
近年來,滬市民企不斷加大投資者回報支持力度,通過現金分紅、股份回購等方式積極回饋投資者,持續構建投融資良性互動的市場生態。
2022年度,滬市民企現金分紅總額達2028.40億元,較2019年度大幅增長66%,其中近六成盈利公司分紅比例超過30%。如通威股份2022年累計分紅金額達128.67億元,派現比例超過50%;福耀玻璃上市以來已累計分紅252.44億元,累計分紅比例超過57%。
此外,公司回購節奏也保持高位。2023年以來,約230家滬市民企披露股份回購計劃,金額上限合計約425億元。其中,海爾智家、恒瑞醫藥和翱捷科技回購金額名列前三,分別為30億元、12億元和10億元。
寶豐能源一位投資者向記者回憶道:“2021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上證指數一度出現了接近10%的回撤,那時公司股價波動也很大。不過公司在當年3月就及時推出了股份回購計劃,給市場吃了一劑定心丸。”數據顯示,寶豐能源自2019年至2022年累計實現現金分紅102.5億元,其間累計分紅率達47%。
除了以“真金白銀”回饋資本市場,滬市民企也在穩就業、促消費、惠民生等方面主動承擔、積極獻力。截至2022年底,滬市民企直接容納就業人數465.26萬人,較2019年度增加近88萬人,職工薪酬總額較2019年增幅超50%。
以公牛集團為例,公司積極響應國家新能源汽車下鄉的政策,面向鄉鎮等下沉市場開展“千縣萬槍”的渠道拓展工作,目前銷售網絡已覆蓋600余個縣域市場,為推動當地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和普及貢獻力量。再如永輝超市2022年為社會提供超11萬個就業崗位,其中農村戶口占比約62.3%,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寶豐能源技術部相關負責人榮健賓告訴記者,寶豐能源特別重視提升員工的獲得感、歸屬感、幸福感。員工一日三餐每餐僅需花1元錢,其余全部由公司補貼;公司開通免費通勤車,提供免費倒班宿舍,并多次向員工提供低于市場價格的福利住房;每年還給予優秀員工福利旅游待遇。“特別是公司專門為每位員工及家屬提供了一份30萬元的大病救助幫扶資金。”榮健賓感慨,“這些都讓我們工作有勁頭、發展有奔頭、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