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數字經濟思享匯”舉辦 數字經濟新特征新趨勢顯著
中證網訊(記者 楊梓巖)11月30日,在首屆“數字經濟思享匯”活動上,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的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數字平臺變革的新特征與新趨勢”展開主題研討。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近幾年平臺企業通過創新變革實現了新的發展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顯著提升,更好地回應了社會期望、肩負起自身使命。當前,數字平臺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正加快成為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貫通國民經濟循環各環節、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數字經濟產業潛力巨大
“一定要推動包括平臺在內的整個數字經濟發展,要形成一股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浪潮?!鼻迦A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演講中強調,近年來數字經濟有很多新的發展領域,涌現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數字經濟平臺在里面起到孵化器的作用,通過成立內部研發部門,或者投資支持有想法、有創意的新企業,迅速地把這些產業做起來,把新技術推廣應用開去,這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機制。
李稻葵表示,我國數字經濟產業尤其是平臺企業有巨大潛力,不僅有工程師人才紅利、也有大量的應用場景、還有很好的上市企業,因此要大力推動包括平臺在內的數字經濟發展,能更好地促進增長、就業和消費,助推我國在國際競爭中占得先機。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徐翔表示,常態化監管的有效推進為我國平臺經濟治理帶來新氣象,促進了平臺企業以提高自治能力、實現互聯互通、塑造創新生態為方向積極變革,推動我國平臺經濟向著更健康、更有序、更具活力的方向蓬勃發展。
數字平臺實現“三大轉變”
會上,由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聯合研究的《數字平臺變革:新特征與新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外發布。《報告》認為,過去三年,數字平臺通過創新變革,實現了從粗放發展到精細自治、從自成體系到互聯互通、從自我發展到生態共贏的“三大轉變”,逐漸成為數字生態中重要的開放共生體。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院長孫寶文介紹道,數字經濟與各行各業在技術、設施、數據、要素等方面正在加快融合,并且不斷產生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提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報告》發現,當前我國數字平臺正朝著數字生態系統的方向進化,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數字企業往往專注于利用數字技術提供特定的產品或服務,也有別于目前主流的平臺形態,通過搭建起開放或半開放的交互空間形成一種典型的多邊市場,生態企業通過全面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技術、數據、人才等相關要素,形成一個自我循環、自我進化的有機生態系統。
《報告》也建議,要以包容性監管思路、審慎性監管手段、多樣化支持體系,更加開放、靈活、多元的視角去審視平臺經濟中的各類新興的業態、創新的商業模式以及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市場主體,促進數字平臺、數字生態更加健康發展。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表示,當前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對穩定經濟增長和促進產業升級的作用日益凸顯,未來數字經濟、數字平臺企業要抓住新質生產力發展機遇,努力成為技術創新的引領者、要素創新配置的組織者、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的賦能者、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執行者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深度融合的重要鏈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