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資本說|從杭州“六小龍”到國資“算大賬” 科創弄潮 “大膽資本”敢為人先
編者按
2024年以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壯大耐心資本,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國務院辦公廳2024年6月印發的《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圍繞創業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提出具體舉措。在2025年全國兩會前夕,本報推出“科創資本說”系列報道,擬從不同角度,分別采訪業內人士及專家學者,深入報道如何培育和壯大耐心資本、引導長錢進入創投市場,如何暢通“募投管退”循環、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
聚焦機器人、AI、元宇宙、腦科學等前沿科創領域的杭州“六小龍”橫空出世,其背后的推手備受矚目。
“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姚高員用一句話道出了杭州孕育“六小龍”的秘訣。業界專家表示,杭州是養了“六千條錦鯉”,才出了“六小龍”。投年輕人、投前沿科技、投民營小微企業,杭州國資創投給“大膽資本”與“耐心資本”提供了樣本。
從有關部門提出既要“算總賬”也要“算大賬”,到央企創投基金存續期最長可到15年,再到多地國資發展“大膽資本”,有地方提出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項目最高允許出現100%虧損,業內關注的盡職免責容錯機制加快落地發出明晰信號,國資創投打造“大膽資本”,弄潮科創新時代。
杭州“六小龍”與國資“成績單”
最近有一張聊天截圖火了,時間是2019年7月,有人發出一份“宇樹商業計劃書”,問:“這類項目您感興趣嗎?”答:“這個對我們有點太早期了哈。”當全國創投圈集體反思“為何沒有投中杭州‘六小龍’”時,這張圖給出了形象的回應。新一代科創企業扎堆杭州,是杭州“耐心資本”與“大膽資本”的答案。
在杭州“六小龍”中的云深處科技、宇樹科技、強腦科技三家公司背后,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叫“杭州資本”,全稱“杭州市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它運營著杭州兩大千億級母基金,一只是杭州科創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創;另一只是杭州創新基金,聚焦投強、投大、投產業。
杭州資本網站披露,早在2018年,杭州科創基金旗下兩只參股子基金就對云深處科技進行了天使輪投資,隨后在2019年、2020年持續加碼,推動這家公司走上發展快車道。對宇樹科技,杭州科創基金、杭州創新基金所投資的子基金從2022年起共參與了4輪融資,保障其在各個發展階段都有充足的資金。
從美國地下室到成為杭州“六小龍”,強腦科技的故事更是一段佳話。2018年,杭州未來科技城的考察團專程飛往波士頓,邀請這個留學生團隊落戶杭州。杭州資本網站顯示,2022年,杭州科創基金參股子基金完成了對強腦科技的第一筆早期投資,并在2024年8月,由杭州創新基金通過專項子基金“接力”投資。
“年輕人創業、前沿科技、民營小微企業,是杭州‘六小龍’共同的標簽。”一位國資創投人士分析說,從投資角度來看,這意味著投入大、周期長、未來收益不確定性高。杭州國資的魄力和耐心,離不開市場化運作與容錯機制等多方面支撐。
這份“大膽”和“耐心”的底氣從何而來?杭州資本董事長孫剛鋒表示,耐心資本必須是專業資本,不能在“看不清”“看不懂”的情況下成為“盲目資本”。在提升政府投資基金的專業化市場化水平方面,杭州資本選擇充分發揮杭州民間資本活躍的特點,利用母基金模式,與頭部專業化投資機構達成合作,更好地發揮社會資本積極性,實現投資的專業化市場化。
“大膽”國資需要“算大賬”
杭州的成功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看齊”熱潮。近年來,從央企到地方國資,都在大力推動“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并取得了顯著成果。機構研究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央企系基金累計投資硬科技企業超過5000家,在科創板上市企業中約30%有國資創投背景。
以寒武紀為例,這家AI芯片領域的獨角獸成長背后,國投創業等國資機構功不可沒。早在2016年底,國投創業就在中科院計算所的實驗室里找到了寒武紀團隊,經過深入研判,果斷領投其A輪和B輪融資,并帶動阿里巴巴創投、聯想創投等知名機構加入。在資本助推下,寒武紀迅速崛起。
2024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出臺政策,支持央企設立創業投資基金,重點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健全符合國資央企特點的考核和盡職合規免責機制,國資既要“算總賬”還要“算大賬”。
中國企業改革研究會研究員周麗莎表示,“算總賬”是指國資創業投資不能僅僅關注單個項目的短期收益,還要對整體投資組合開展長周期考核評價;“算大賬”強調的是國資創業投資要從國家戰略和長遠發展出發,不以單純追求財務回報為目標,要注重投資對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推動作用。
同時,地方國資也在積極行動。2024年10月,深圳在全國范圍內首提打造“大膽資本”的概念。2025年1月,沈陽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耐心資本”“大膽資本”。
“越長期的錢、越大膽的錢、越友好的錢,投資的經濟效果越好。”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認為,“大膽資本”的核心在于鼓勵國有資本做耐心資本、支持早期投資,并健全容錯機制。
容錯機制加快落地釋放“魔力”
近期,多位國資創投人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推動國資于科創大潮中“投早、投小”的道路上,盡職免責和容錯機制是業內最為關注的問題。國資創投作為我國一級市場的核心力量,國資容錯機制的完善對整個創投生態影響深遠。當前,政策信號已經發出,有效落地實施進入關鍵階段。
202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優化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錯免責機制,健全績效評價制度。202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建立健全容錯機制,鼓勵建立以盡職合規責任豁免為核心的容錯機制,完善免責認定標準和流程。
四川、廣東、湖北、上海等多地國資陸續開啟“容錯”之門,廣州更是大膽提出了“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項目最高允許出現100%虧損”。
專家認為,構建容忍“理性的失敗”的機制將釋放支持科技創新的巨大“魔力”,建立健全自身的風險管理機制、盡職免責管理機制、基金及管理人績效評價機制等至關重要。因此,盡職免責和容錯機制實施難點需要盡快研究解決。
“如何在鼓勵大膽資本的同時有效控制風險,是一個難點。”周麗莎表示,這需要具備專業的投資知識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進一步提高國資投資機構的專業水平。
當前,深度求索讓世界重新審視中國科技的底色。身處全新的國際競爭格局之中,中國科創大有可為,國資創投基金將更加大有作為。當國資創投團隊以專業和理性面對成敗,才能真正營造“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的良好創新生態。未來,這一模式將成為中國硬科技突圍的通用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