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管理費模式大勢所趨 “不賺錢不收費”產品打破公募常規
首只“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銀行理財權益類公募產品(類公募基金)誕生了。5月31日招銀理財發布公告稱,招卓價值精選已成立,產品募集規模8281.45萬元。
該產品提出,當產品累計凈值低于1元時將暫停收取固定投資管理費,“不賺錢不收管理費”模式受到市場各方關注。在受訪的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人士看來,此舉是讓利投資者;也有觀點認為,此種“不賺錢不收費”舉措更多是吸引眼球。在“管理人賺錢、投資者不賺錢”的資管行業困局下,業內人士認為,優化管理費模式是大勢所趨。更重要的是,資管機構要尊重市場規則和投資規律,提高投研能力、優化產品設計,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募集規模逾8000萬元
產品說明書顯示,招銀理財發行的招卓價值精選是一款高風險的權益類產品,當產品累計凈值低于1元(不含)時,將暫停收取固定投資管理費,直至產品累計凈值高于1.00元(含)后恢復收取,固定投資管理費率為1.50%/年。由于目前大部分股票型公募基金采取每年1.5%的管理費率,這一收費模式實際上打破了行業常規。
招銀理財還在認購費方面實行了優惠。“單筆購買該產品100萬元,認購費降到1000元,而公募基金一般需要認購500萬元或1000萬元,才能享受認購費優惠。”招銀理財一位人士介紹。
降費讓利并非新鮮事,但此前多為階段性費率調整,或采取浮動費率。2019年底,6家基金公司獲準發行首批浮動管理費率基金,將管理費與基金業績掛鉤。銀行理財產品在重要新品發行、市場情緒不佳等情況下,也會采取階段性管理費、銷售服務費優惠,甚至推出“0費率”。
產品成立公告顯示,該產品募集規模為8281.45萬元,雖明顯高于其他權益類理財產品,但與下限200萬元、上限15億元的計劃發行規模相比,處于較低水平。
“我沒怎么去向客戶推薦這個產品,因為感覺還是基金公司的權益投研和管理能力更強一些。”招商銀行一位客戶經理表示。此外,按照規定,這類相對高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需要客戶線下面簽,可能也是產品募集規模較小的原因之一。
讓利投資者行為獲肯定
對于招銀理財此次“不賺錢不收管理費”,業內人士整體呈肯定態度,認為這是發行市場遇冷情況下資管機構讓利投資者的行為,有利于提振投資者信心。
“站在投資者角度,‘不賺錢不收費’是一種積極態度,讓管理人和投資者處于同一出發點。”一位股份制銀行理財公司人士表示。一家上市銀行研究員認為,“不賺錢不收管理費”有助于增強資管產品的吸引力,提升投資者體驗。
“這種嘗試挺有益的,尤其在目前市場情緒不盡如人意時。”一家公募基金分析師對招銀理財此舉表示肯定,但對產品后續能否順利拿到管理費有所擔心。
“對于資管機構來說,合理的收費模式更有競爭力,但產品能不能幫投資者賺錢是最重要的。”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說:“公募基金以前也發行過類似產品,但從客戶反響來看用處不大,其實還是得看產品賺不賺錢。”
“我不認為一定要掙錢才能收取管理費。對權益類產品而言,無法保證每個時段都能取得正收益,如果設置這一門檻,可能會導致基金經理過分擔憂風險,造成投資偏于保守,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會影響基金業績。”另一位公募市場人士表示。
上述公募人士指出,對公募產品而言,不應只關注管理費,而是要尊重市場規則和投資規律,看產品整體的風險收益特征。“無論是發行、營銷,還是管理等環節,資管機構的成本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大規模推廣這種方式,可能會影響現有的行業生態鏈條的各個環節長遠發展。”
特色產品或跟進
近期,受市場震蕩影響,基金發行降溫,在市場情緒不佳之際,上述“零費率”舉措是否會引發更多公司效仿?據中國證券報記者多方了解,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公司普遍持觀望態度。
“我們公司目前還沒有發行過權益類產品,暫時沒有考慮跟進(發行類似產品)。”上述股份行理財公司人士表示,招銀理財本次舉措算是行業領先者的一次嘗試,預計其他銀行理財公司也會觀察一段時間,看看市場效果。
冠苕咨詢創始人周毅欽坦言,招銀理財此舉能在行業內打響,是基于其海量的資管規模,特別是固收類產品打底,在機構管理費收入上已有充分的“安全墊”,讓招銀理財有底氣在理財行業傳統的弱項上做一些突破性舉措。但這樣的舉措本身有一定局限性,能夠模仿、復制和推廣的理財公司在行業內寥寥無幾。
“我們公司的費率在整個行業都比較低,我覺得不太可能每個產品都效仿(他們),對于凈值波動幅度較大的產品(如混合類產品)以及在客戶降費需求較強烈時,我們會相應地降低。”一位國有行理財公司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