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縱論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 建言探索碳金融等創新型業務
中證網訊(記者 王方圓)日前,由恒豐銀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主辦的“恒綠勵新·豐融致遠”綠色金融交流研討會在山東威海舉辦。研討會現場,威海市政府與恒豐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威海市銀行業首個碳中和網點正式揭牌。
與會專家表示,綠色金融是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的迫切需求。建議金融機構加快綠色金融數字化工具的建設,加強傳統產品的完善更新,嘗試探索碳金融和轉型金融方面的創新型業務。
推動金融機構建立綠色化機制
當前,綠色金融發展迅猛。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2.03萬億元,同比增長38.5%,比2021年末高5.5個百分點,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8.1個百分點,全年增加6.01萬億元。
“如何助力全球的、中國的綠色低碳轉型,應對氣候變化,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問題,金融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貿易與投資專委會榮譽主任委員唐丁丁表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存在著巨大的金融缺口,對于金融機構而言,綠色金融的轉型既需要外部化的轉型,即投資業務、投資項目的綠色化、環保化;同時也需要金融機構的內部轉型,建立機構內部的綠色化機制、政策體系、業務流程、專門機構、專門人員,堅持可持續性的綠色金融理念。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表示,綠色金融具有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市場定價的三大功能,目前綠色金融幾個動向值得關注:一是碳金融,未來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之后,有更活躍的碳市場以后,碳金融及衍生品的創新也會越發多元;二是轉型金融,與可持續發展掛鉤相關債券是轉型金融工具,這也有望對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發揮作用;三是生物多樣性金融,金融體系應發揮資金撬動作用,彌補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資金缺口。
“金融體系除了利用現有的政策工具以及創新產品和服務外,還需要知道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對金融業務也可能造成財務等方面的風險和損失。”王遙認為,金融機構在發展生物多樣性金融能力也有待提高。
加快綠色金融數字化工具的建設
在業內人士看來,實現綠色金融長遠可持續發展,需要金融機構加快產品創新,探索加大股權投資力度,應用REITs等市場化金融工具,積極參與國際市場。
“金融機構除了發行相關債券外,還可以參與一些機構的股權投資,以及走擔保等方式參與綠色金融市場。”唐丁丁表示,未來要建立市場化、社會化的投融資機制。王遙表示,根據最新研究,金融機構還應該更加積極地應用REITs。當前公募REITs發展潛力巨大,綠色REITs也正在研究之中,希望未來有更多的綠色項目可以符合REITs發行的相關標準,使REITs工具得到進一步應用。
在綠色金融創新發展過程中,亞洲開發銀行原首席氣候變化專家、國家氣候中心原副主任呂學都認為,金融機構可利用好優惠利率政策、選擇綠色效益突出的項目、與多邊發展援助機構等國際機構開展合作,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提升自身能力。
在恒豐銀行董事長辛樹人看來,為實現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金融機構還需要完善科技金融體系,為綠色低碳技術企業的發展提供高質量的金融養料。
“建議金融機構加快綠色金融數字化工具的建設,加強傳統產品的完善更新。”辛樹人認為,金融機構可以嘗試探索碳金融和轉型金融方面的創新型業務,加強綠色金融大數據資源應用,通過研究分析碳賬戶、碳足跡等數據,實現對服務對象的精準畫像,實施創新金融產品,提升數字化,在綠色金融當中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