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協報告:2022年末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總資產規模達47.62萬億元
中證網訊(記者 張佳琳)11月6日,中國銀行業協會農村中小銀行工作委員會發布《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行業發展報告(2023)》。報告指出,2022年,全國農村中小銀行資產規模穩步增長,資產質量整體可控,風險抵補能力不斷提升。2022年末,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簡稱農合機構)總資產規模達到47.62萬億元,村鎮銀行資產規模達2.22萬億元;農合機構貸款總額26.41萬億元,近三年復合增長率達12%,村鎮銀行各項貸款1.45萬億元,戶均貸款余額28.68萬元。
普惠金融業務方面,報告顯示,農村中小銀行持續深入推進普惠金融業務,加大了對“三農”、小微企業和城鄉居民的服務力度。截至2022年末,全國農合機構涉農貸款余額超13.38萬億元,同比增長8.84%,涉農貸款余額超過貸款總額的一半,普惠型小微貸款余額70277億元,增幅16.07%;村鎮銀行貸款中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合計占比達90.65%。
農信社改革方面,報告顯示,2022年,是省聯社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元年,省聯社改革有序推進。2022年4月18日,浙江農商聯合銀行掛牌成立,全國深化農信社改革“第一單”正式在浙江落地,河南、遼寧、山西、廣西等省級聯社的改革方案在年內也獲得監管批復。與此同時,部分農信機構也在加速合并重組,如四川、云南的一些市區機構與縣域聯社(農商銀行)組建地級市農商銀行,部分發展較好的頭部農商銀行,與省內部分基礎較差、亟待改制的農信機構建立以股權為紐帶的“幫扶”關系,形成若干農商銀行集團,如廣州農商銀行、深圳農商銀行等。
為優化股權結構、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加強戰略協同和業務聯動,在主管單位和省聯社的推動下,在監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區域內(省內或同一地市級內)農商銀行相互持股頻現,2022年,湖南、山西、安徽等地的33家農商銀行投資入股了區域內的其他農商銀行。與此同時,村鎮銀行按照監管政策要求,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通過結構性重組,持續化解風險,推進自身高質量發展。其中,主發起行吸收合并或增持旗下村鎮銀行,已經成為村鎮銀行合并重組的重要路徑之一,2022年共有4家村鎮銀行因被主發起行吸收合并而解散。
數字化轉型方面,報告提出,2022年,農村中小銀行加快推擠數字化轉型,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壯大科技隊伍、建構省級平臺、構筑開放生態,以更敏捷的組織架構、更堅實的技術底座,打造最佳生態賦能銀行。一方面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加快推動數字賦能,全面打造數字高地,提升獲客能力、營銷水平、網點服務能力和精細化管理水平,通過“科技+政務”助力數字政府建設。
風險防控方面,報告認為,2022年,農村中小銀行完善內部治理,加快股權改革步伐,加速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公司治理體系架構,逐步形成了“黨委領導、董事會決策部署、監事會獨立監督、高級管理層授權經營”的現代公司治理架構。持續加強股東準入管理,出臺相關的規章制度,嚴把股東準入資質,從源頭上把控入股資金風險。積極引進優質戰略投資者,優化股權結構,增強資本實力,夯實發展基礎。嚴格落實監管要求,加強關聯交易管理,加強信息系統建設,不斷提升關聯交易管理水平。
2022年,農村中小銀行深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優化完善全面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制度體系。通過建設應用風險管理技術工具、強化風險監測預警、優化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市場風險管理機制等方式,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此外,通過傳統內部消化、批量轉讓等方式,農合機構不良貸款相關指標出現改善,不良貸款處置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