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信托違約風險掃描:工商企業項目成兌付“重災區”
臨近年末,南京豐盛集團出現債務違約,8家信托公司被卷入其中。
盡管多家信托公司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涉及其中的為事務管理業務。但不得不說,2018是違約高發的一年,從年初的省級平臺違約,到最近的豐盛集團違約,大量信托公司陷入債務糾紛。
據信托業協會數據,截至三季度末,信托行業風險規模2159.73億元,較去年末增加845.39億元。據不完全梳理,今年風險主要出在工商企業和平臺領域,雖然政信項目一般是流動性風險,違約爆出后多數成功還款,但“城投信仰”已越發脆弱。
“今年風險項目多集中于上市公司、民企。尤其是個別大企業,如華信、凱迪等單個企業涉及的信托公司較多。這與去年以來的去杠桿政策有關,民企受沖擊較大,尤其是部分高杠桿運作企業。”資深信托研究員袁吉偉稱。
對于風險項目,一位信托公司負責人稱,目前只能被動“延期”,采取債轉股、訴訟催收、資產處置等方式來積極應對,同時做好投資者的安撫解釋工作。
風險加速暴露
2018年伊始,在中融信托云南資本項目爆出違約后,中江信托浙江同城項目,山西信托“信達3號”、“信實55號”也相繼違約,開啟了年內信托違約的序幕。
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信托行業風險項目832個,規模2159.73億元,分別較去年末增加231個、845.39億元。對比而言,2017年全年風險項目新增56個,風險項目規模138.95億元。
“今年整體信用風險明顯上升,一方面是債券市場違約規模達到近年新高,違約率上升較明顯;另一方面信托風險項目也在加快上升,尤其是集合信托項目。這預示部分信托公司具有較高的兌付壓力。”一位華北地區信托公司人士稱。
從風險項目構成看,三季度末集合資金信托風險資產規模1387.00億元,比年初增加767.17億元;單一資金信托風險資產規模為732.86億元,增長70.28億元;財產權信托規模39.83億元,增長7.9億元。
一位信托業分析人士稱,信托項目出現風險有多方面原因,有宏觀變化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也有業務人員盡職調查不到位、風險識別不充分的問題,還有后期管理不到位的問題。
盡管信托業風險快速暴露,但行業風險仍可控。2018年三季度末,信托業的信托資產風險率為0.93%,較2017年末上升0.43個百分點,雖增長幅度較明顯,但仍低于1%,且與其他行業相比處于較低水平。同時,信托業實收資本規模2605.59億元,信托賠償準備金規模237.78億元,較去年底均繼續增加;信托業保障基金發展良好,為信托業發展提供了安全閥。隨著剛兌打破,在盡職前提下,項目風險將由投資人承擔。
工商企業風險較大
不完全統計顯示,前三季度共公開披露的39起信托違約事件,其中工商企業信托出現信托兌付危機事件約24件,占比61.5%,成為兌付“重災區”。
“今年上市公司集中出現風險,一方面與其高杠桿運營,擴張過快、經驗管理不善等內部因素有關;另一方面與去杠桿、緊信用背景下,企業融資難度加大,加之中美貿易摩擦股市波動,資本運作空間降低等因素有關。”袁吉偉稱。
從違約情況看,一家企業違約往往涉及多家信托。如7月,凱迪生態披露逾期債務共計約31.8億元,涉及國元信托、浙金信托、湖南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的27筆信托貸款。
也有一家信托公司同時“踩雷”多家企業的情況。如今年中糧信托作為原告的訴訟有11起,合計涉案金額23.29億元,涉及上海華信、中青旅實業、龍力生物、凱迪生態、東方金鈺、中科建設等,這些風險項目多為2018年新增。
風險并不僅僅在于工商企業。多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以來,信托業各類項目風險均有增多。證券市場部分個股出現閃崩,工商企業實體經濟比較困難,地方融資平臺時有違約,地產項目不太樂觀。這種情況下,部分金融機構轉向消費金融傾斜。
“今年政信違約數量也明顯上升,主要在于治理地方債務問題,從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兩端加強問責和處罰,地方融資平臺融資渠道收窄,由于其資金期限錯配較嚴重,資金鏈緊張,部分政府資金調配能力下降,相關風險逐步上升。” 前述華北地區信托公司人士稱。
他說,今年房地產項目仍處于嚴格調控,但由于整體銷售情況較好,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房地產企業并未出現明顯風險。
不過前述信托公司負責人稱,商業地產風險較大,但房企有比較實在的抵押物,違約后投資者沒有那么焦慮。
兌付壓力仍需重視
信托風險暴露情況與經濟增長存在相關性。目前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明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當前宏觀政策也在進行逆周期調節。“明年風險情況,要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關政策的落實效果。” 一位信托公司信托業務負責人稱。
他認為,目前資本市場不論是政策底還是市場底,均已基本見底;工商企業風險尚未有較大改觀;房地產風險有加大趨勢,不過政策已有松動跡象;政府項目在地方債發行后,或有所好轉。
“明年上半年可能還會有些風險暴露,一方面是政策時滯,另一方面目前市場信心不足。”另一信托公司副總經理稱。
袁吉偉認為,當前宏觀調控政策以托底為主,不是強刺激,而且結構性去杠桿仍會延續,因此明年民企等領域存在的風險狀況邊際改善,但整體風險狀況仍不太樂觀。明年一是要關注房地產領域風險,部分房企資金鏈或越來越緊張;二是關注收入增速下降對于個人償債能力的沖擊,消費信貸領域風險將有所上升。
未來信托產品到期壓力將有所減小。信托業協會2018年三季度末數據顯示,未來一年信托到期規模5.48萬億元,比二季度末下降925億元,連續三個季度下降。
不過,信托業協會特約研究員王玉國提醒,從集合信托預計到期規模數據看,2018年三季度末為2.46萬億元,較二季度末有所上升,且最近四個季度連續保持相對高位水平,到期兌付壓力仍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