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建議,將衛星互聯網納入我國“十四五”發展規劃;支持和鼓勵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盡快授權開通全國電視、手機的地震預警服務。
成立商業航天產業基金
雷軍表示,近期,衛星互聯網被列為新基建重要發展范疇,為商業航天領域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
他認為,在衛星互聯網產業鏈條中,衛星制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制造、衛星運營及服務等產業鏈環節,均屬高投入、長周期的高新技術領域。目前行業涌現的大多數企業處于從起步到躍升的發展階段,體量較小,側重研發投入。衛星互聯網領域需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規劃和牽引,多維度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推動整個商業航天產業鏈發展。
雷軍建議,將衛星互聯網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納入我國“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衛星互聯網相關商業航天企業是國家航天事業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雷軍表示,需充分發揮產業基金引導作用,設立大規模的重點扶持民營商業航天的國家發展基金,鼓勵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撬動社會資本聯合成立商業航天產業基金,支持和鼓勵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出臺綜合性災害預警管理辦法
雷軍還建議關注災害預警。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們,一個繁榮和諧的社會不僅要有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動力,也要有化解重大系統性風險的能力。”
雷軍說,以地震預警為例,當前我國已能通過“手機+物聯網”平臺對破壞性地震進行預警。小米集團去年宣布,已經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聯合研發全球首個系統級接入地震預警功能的“手機+物聯網”平臺,當周邊發生強震時,手機將提前幾秒到幾十秒,以強提示彈窗和警報聲通知用戶,為避險爭取時間。
雷軍認為,即將到來的萬物智能互聯時代,能為我國災害預警系統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貢獻更大力量。應鼓勵以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為代表的科技力量、社會力量,成為我國災害預警體系的建設和服務主體。
他建議,在災害監測預警領域技術研發方面,扶持重點科研項目。在產品應用方面,從產業鏈出發,制定完善一套完整的全災害監測預警產業目錄,擴大政府采購范圍,鼓勵更多企業加入招投標;鼓勵科研院所加大成果轉化力度,加快成果轉化進程,優化投融資模式,提高基礎科研工作者收益比例;對成績顯著的帶頭企業進行成果獎勵等。
此外,雷軍表示,應出臺綜合性災害預警管理辦法,推動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盡快授權開通全國電視、手機地震預警服務,進一步打通地震預警“最后一公里”。
雷軍說,中國的手機和物聯網平臺、技術和設備生產廠商應積極響應,在預警等領域接入成熟技術,盡快將已驗證的科研成果轉化為一線產品,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社會公共應用,在相關信息可達性、服務豐富度、產品體驗上多下工夫,著力搭建“安全網”,惠及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