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證監局吳運浩:期貨業要為服務實體經濟做出更大貢獻
中證網訊(記者 馬爽)9月18日,由鄭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鄭商所”)、北京證監局等單位聯合主辦,北京期貨商會、16家期貨公司聯合承辦的“穩企安農、護航實體”大宗商品風險管理(北京)論壇在京成功舉辦。
北京證監局黨委書記吳運浩在致辭中表示,今年是我國期貨市場成立30周年,經過三十年發展,我國期貨市場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風險防控對經濟社會各領域提出了全新考驗,也為期貨行業創新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希望北京期貨同仁能夠堅定信心,秉承“穩企安農”初心,錘煉“護航實體”本領,為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今年上半年,北京期貨行業堅決貫徹落實政府決策部署和相關要求,創新服務方式,積極支持防疫企業穩價格、保供給,助力實體企業降本增效,為抗疫復產提供了“期貨方案”,貢獻了“期貨力量”。與此同時,北京轄區期貨經營機構各項業務發展也實現了快速增長。
鄭商所副總經理王曉明表示,2016年以來,北京地區會員單位完成涉及鄭商所品種的“保險+期貨”項目12個,涉及棉花、白糖、蘋果、紅棗4個品種,覆蓋了新疆、甘肅、陜西、云南等6個省(自治區)數10個國家級貧困縣。其中2個項目案例入選中國期貨業協會期貨經營機構服務實體經濟優秀案例庫。今年以來,北京地區19家會員積極開展各類市場服務活動,支持實體產業抗疫復產,截至目前,已舉辦各類市場活動近200余場,累計受眾超過4萬余人。下一階段,鄭商所將進一步加強與北京證監局、行業協會、會員單位、結算銀行等各方聯系,積極探索服務實體經濟新思路、新方法,分享新經驗、新模式,共同推動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
北京期貨商會會長、宏源期貨董事長王化棟在論壇上表示,服務實體經濟是期貨市場建立的初心,也是期貨行業的重要使命。經過三十年發展,期貨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在穩步提升。在服務實體經濟多樣化需求中,期貨公司的經營模式在不斷創新,期貨公司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期貨公司已由單一的經紀業務到投資咨詢、資產管理、風險管理等綜合經營,形成了以標準化場內期貨期權市場為基礎,以場外市場為補充,綜合運用期貨、期權、互換等衍生工具為企業提供定價、風險管理、融資等綜合服務。
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實體企業日益個性化、綜合化的需求,期貨公司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大市場”與“小行業”矛盾需盡快解決。建議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提高市場效率,創新品種和工具,鼓勵期貨公司提升資本實力,建立多元化資本補充機制,加強金融科技和人才隊伍建設,擴大經營內容,創新業務模式,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六穩”“六!。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為與會人士分析了當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他認為,因為我國疫情目前已經得到控制,貨幣政策開始從疫情應對回歸正常,市場利率總體保持回升態勢,但在這一背景下,并不排除銀行貸款利率下降,實現積極、主動的讓利實體目標。預計未來數月,LPR利率和MLF利率仍會保持穩定,但銀行實際的貸款利率有下降空間。
匯率方面,溫彬提出,由于目前中美利差較高,我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在3.15%,美國在0.6%,套利資金流入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因此近期人民幣對美元連續走強。這一格局有利于資本流入,但人民幣過快升值,不利于對外出口。預計未來人民幣對美元將會保持相對合理的水平,中美利差會適度收窄,年底前央行可能會有降準動作。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決策服務處處長張立偉在論壇上分析了國內各主要糧油產品供需情況。他表示,當前我國糧食安全有保障,“保供穩價”有基礎,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張立偉介紹說,我國目前農產品消費大約需要38億畝耕地,但我國實際種植能力在25億畝耕地左右。我國進口的農產品,折算國內種植面積相當于13億畝左右,其中大豆進口相當于7.7億畝,植物油進口相當于3.5億畝,谷物進口相當于7000萬畝,動物類食品進口相當于6000萬畝,食糖進口相當于3000萬畝,棉花進口相當于1000萬畝,其他農產品進口相當于1000萬畝。
錦成盛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相紀宏在論壇上表示,當前股市的新增資金來自三個部分:一是外資,流入最為穩定;二是居民存款,理財收益波動、房地產調控,提高投資者對股市的投資偏好,流入的持續性取決于是否存在長期財富效應;三是廣義理財,資產管理。投資者未來應重點關注市場資金面變化對股市走勢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