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科技金融“工筆畫” 大中小企業期盼差異化服務
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排在首位,足見其重要性。做好科技金融,不僅是中國經濟邁向以科技創新驅動新發展階段的最強“助攻”,也是中國金融業自身擺脫“壘大戶”粗放式發展的轉型必選項。
近年來,在銀行信貸領域,不論是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還是打造“專精特新”企業專屬信貸服務體系,各家銀行都描繪出科技金融的大致輪廓。近期,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組織下,證券時報記者深入走訪廣東、廣西多地的科技類企業,它們當中既有處于數智化轉型升級階段的老牌傳統制造業,也有創立之初便“富含”硬科技實力的新貴;既有業務遍及全球的大公司,也有成立不足10年的中小企業。調研中發現,不同類型的企業對科技金融的訴求有著明顯的差異化,這也反映出,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如同繪就一幅精美的工筆畫,仍需細細打磨,不斷完善。
穿越“死亡之谷”:
讓專利變現
科技研發成果從實驗室邁向大市場,需要穿越一段漫長的“死亡之谷”,峽谷里荊棘遍布,缺資金便是其中之一,幾乎每位創業者都在這道坎上碰過壁。
“我們在這幾年發展中,確確實實感受到科技金融對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支撐作用。”廣州成至智能機器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廖科文對記者稱。
成至智能研制的無人機任務載荷產品,性能居世界領先水平。該公司于2017年開始招聘研發人員,生產的拳頭產品包括可在夜間提供高分辨率紅外夜視圖像的夜視云臺相機、應用于無人機應急救援的物資拋投器等。回憶起創業之初四處借錢的心酸,廖科文感慨萬千。
“公司做研發的頭兩年基本沒什么收入,直到第三年才有。當年缺錢都是找朋友或者民間借貸,年化利率為12%。”廖科文回憶道,“中國銀行第一次給我打電話的時候,開始以為是騙子,差點掛了電話。”
幸運的是,廖科文沒掛電話。
與銀行第一次打交道較為順利,這份順利離不開公司專利的保障。
2018年,成至智能全球首創無人機數字語音廣播系統。中行廣州越秀支行在了解到成至智能技術研發方面的資金需求后,迅速對接并送金融服務上門,以知識產權質押方式為其核定授信總量500萬元,助力企業創新加速成長。今年,成至智能被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后,中行再度追加授信至1000萬元,繼續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靠專利變現緩解資金之“渴”的,還有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做質譜儀器對資金需求很大,我們每開發一款儀器,從研發到產業化落地,基本需要5000萬元-1億元資金。”禾信儀器董事會秘書陸萬里介紹,這個行業投入非常大、產出非常慢,金融機構只有很好地理解行業,深入了解企業,才能有底氣給予資金支持。
禾信儀器得到了來自建設銀行的信貸支持。“我們那時候叫‘不看磚頭看專利’,科技初創型企業很多都沒有太多固定資產。這時候更多是看專利技術、知識產權等,然后通過評價體系去衡量企業的整體情況,基于這樣的邏輯來發放貸款。”建行廣東分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助理趙文龍說。
流動性貸款
能否細水“長”流
當更多資本進入行業新賽道,企業安身立命除了靠技術創新外,還要比拼資本實力。銀行做科技金融,還需要在完善流動性貸款產品上多下功夫。
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第一大工業城市,柳州擁有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等知名大型制造業企業。近年來,乘著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東風,柳州加快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創新基地。在市區里,鮮有共享單車的身影,更多看到的是穿梭在大街小巷、體型小巧便利的新能源電動車,顏色五彩繽紛,成為柳州獨有的城市風景線。
在柳州眾多新能源汽車上下游產業鏈企業中,瑞浦賽克動力電池有限公司所創造的速度可以管窺當下新能源產業鏈究竟有多“卷”:公司于2022年4月注冊,工廠同年10月打樁建設,項目占地面積480畝,今年8月左右便建設完工并投產使用,目前生產線接近滿負荷運作,可實現20GWh/年磷酸鐵鋰電池電芯的產能。
“我們工廠從建設到投產僅花了9個月左右的時間,超乎行業預期。能有這么快的速度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瑞浦賽克財務總監李雪林對記者稱,“新能源電池技術突破已經進入階段性穩定期,各家現在比拼的更多是成本優勢和資金實力。”
不過,隨著企業投入生產運營,對資金的需求也從用于項目投資更多轉為日常經營周轉,流動性貸款成為更迫切的需要。
“新能源產業是資金密集型行業,由于上下游付款周期存在一定時間差,以及自身庫存儲備的需要,企業通常對流動性資金需求較大。我們公司通常需要三四個月的流動性資金儲備做周轉,大概6億元-8億元。”李雪林稱,不過,由于公司剛投產運營僅有數月,財務報表還“不太好看”,目前批復下來的流動性貸款有4億元左右。
廖科文也表示,公司至今獲得的最長期限貸款,就是5年期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其他絕大多數貸款都是一年期以內。“科技企業需要有持續的資金投入進行研發,如果一年期貸款占比太高,會給企業帶來不小的資金周轉壓力,所以還是希望能獲得稍長期限的流動性貸款支持。”
據來自銀行和中小企業的多位受訪人士反映,短貸長用是不少中小微企業的共性問題。除了無還本續貸外,如何將流動性貸款適當延長期限擴大惠及面,是未來銀行在創新貸款產品時需要多改進的地方。
大企業不缺資金
缺“陪伴”
如果說處于成長期的中小科技類企業更期盼融資類的金融服務供給,那么進入成熟期的大型企業則需要綜合類金融服務。
在位于佛山順德的美的微波爐工廠,記者看到,這個全球最大的微波爐制造基地通過數字化軟件產品和解決方案,打造了智能制造先進生產體系,能8秒下線1臺微波爐。車來車往,每日數以萬計的微波爐、蒸烤箱等產品在這里生產并發往全球各地。
“目前公司現金流相對充裕,對貸款需求少,但因海外銷售占比超四成,金融需求更多體現在國際化、資金效率提升和合規管理方面。”美的集團全球資金管理總監儲旭對記者稱。
“受疫情和國際環境等因素影響,海外市場環境發生很大變化,一些國家的外匯儲備可能不足,一些幣種的匯率波動加大,這可能是全球化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目前公司整體流動性較好,現金流相對充裕。”維沃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公共戰略總經理秦雪稱。
儲旭表示,中資金融機構目前在海外的分支機構有限,且網點多設在繁華城市,這與不少中資企業在當地的工廠距離較遠。“雖然我們在海外還是更傾向于與中資銀行做業務,但地理距離的障礙和中資機構在當地開展一些業務需要獲得單獨的許可牌照,無法全部滿足企業的金融訴求。這是我們在海外尋求金融服務時面臨的兩點突出問題。”可以看出,中資金融機構在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服務大企業“出海”方面,還需加強“陪伴式”的金融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