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股溢價效應為何越來越明顯
近日去拜訪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的CEO,談及如何留住人才,這位CEO說:在深圳南山科技園的互聯網科技創業企業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好點的技術人才和產品經理,很容易被旁邊的互聯網巨頭公司挖走。面對互聯網巨無霸企業的人才虹吸效應,不少中小創業型公司都面臨人才難留之困。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事實:在互聯網的世界,龍頭企業越來越“通吃天下”,每一個細分行業,都越來越加速呈現出“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
與之相對應,在A股市場,投資者會發現,以往市場行情轉暖時那種“齊漲共跌”的現象,已經不大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一個細分行業的龍頭股一個勁地漲,同行業的其他大部分“隊友”,則不會出現跟漲的趨勢,如果投資者抱著追“滯漲股”的思路,十之八九會虧損或者達不到預期投資收益。
在最近這輪科技股的行情中,無論是半導體,還是通信行業、軟件股,基本上都是各個細分行業的龍頭股在漲,同行業的其他個股則大多一直不漲甚至下跌,或者微漲。再以5G概念股為例,無論是射頻、濾波器,還是光棒、光模塊,基本上每個細分行業都主要是一兩只龍頭股在漲。白酒股更是如此,除了龍頭白酒股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山西汾酒漲幅居前外,大部分的三四線白酒股,其實漲幅并不明顯,這和以往牛市中“龍頭一漲、雞犬升天”的景象,確實大不一樣。
換言之,在A股市場當下的這個階段,細分行業的龍頭股才有可能享受估值溢價,非龍頭股的估值溢價效應,已經越來越成為“明日黃花”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和互聯網巨無霸企業的人才虹吸效應一樣,中國經濟發展到當下這個時段,各個行業的集中度正在加速提升,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再一次加大了各個行業集中度提升的進程。善于運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企業,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大,不善于運用互聯網的企業,可能只能面臨日薄西山的窘境,抑或直接被淘汰。互聯網的典型特征,就是贏家通吃、強者恒強,它突破了時空的拘囿,誰能夠搶得先機,誰就能步步為營、招招領先。互聯網行業發展到現在,在社交領域,確實很難看到能夠超越騰訊的;而在電商領域,確實也很難看到能夠超越阿里巴巴的,不是眾多創業型企業不努力,而是世界的玩法變了,游戲規則變了。
從產業經濟的這個趨勢出發,A股市場的投資者,也應該順勢而變,尤其是新興行業,大多是與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緊密相連、一路發展起來的,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萬物互聯,每一個細分行業競爭到最后,可能只有龍頭公司才能活下來,而龍頭公司在A股市場的估值溢價,將會越來越明顯。如果你看好科技股,最好的風險收益比,就是投資各個科技細分行業的龍頭股。
龍頭股的這種估值溢價效應,在A股市場以存量資金博弈為主要特征的背景之下,會越來越加強,非龍頭股享受估值溢價的機會將進一步降低,市場整體的機會,就是結構性投資機會。在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階段,類似于2006年、2007年的系統性牛市機會,出現的概率越來越小,股票市場的指數盡管不容易出現牛市,但結構性機會絲毫不亞于系統性牛市,比如主營業務為PCB的滬電股份,過去一年最高差不多漲了整整7倍!這種漲幅放到系統性的大牛市里,也是非常罕見的。
當然,龍頭股的估值溢價效應越來越明顯的同時,投資者固然享受不到各個行業“齊漲共跌”的投資機會,但結構性機會絲毫不會少,只不過,這對投資者的投資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最近幾個月的科技股行情,雖然如火如荼,但享受到這場盛宴的投資者,其實并不多。投資除了考量你的選股能力,更要考驗投資者的耐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