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泰證券攜手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洞察AI大模型投資機遇
中證網訊(記者 趙中昊)7月10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從華泰證券獲悉,該公司日前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舉辦了“AI大模型的金融數智化機遇”科技金融創新論壇。聚焦當下備受關注的AI大模型,論壇前瞻技術發展趨勢,并就金融等產業的廣泛應用場景,探討技術的落地路徑和面臨的挑戰。
華泰證券機構業務委員會主席梁紅在致辭中表示,金融作為數據驅動型行業,已經成為AI大模型等最新技術率先落地的重要領域之一。華泰證券積極推動科技金融創新,在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應用方面,也在探索與多元合作伙伴資源互補,共同深度參與產業鏈和行業格局的全新變革。
針對AI大模型創新性和局限性,日本工程院院士、歐盟科學院院士、日本工學會院士、電子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任福繼和清華大學副教授、語音和智能實驗室主任歐智堅兩位學術專家分享了各自觀點并提出了理論和技術層面可能的演進方向。
任福繼認為以GPT-4為代表的大模型無疑會帶來一場智能系統革命,但其在理論上其實并無多少創新,仍基于大數據驅動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式,只是在模型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涌現出了過去小模型所不具備的能力。
歐智堅指出GPT采用的“預訓練+微調”的半監督學習方式,其本質是協同進行有監督和無監督學習,讓有監督的目標成為無監督的“指路標”,實現有原則、有依據的無監督學習。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數字經濟研究團隊執行負責人、復旦大學客座教授楊燕青則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大模型從科研走向產業、經濟和社會時所要面對的宏觀政策和治理問題。她認為,以大模型為核心的AI作為通用技術,將帶來生產力的躍升;在替代一些工作的同時,也將賦能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總體而言,人類工作時間將減少,閑暇將增加。在就業和收入分配領域未來需要宏觀政策工具箱的應對。
在論壇上,華泰證券研究所發布了《AI 2.0:十年之后我們還能做什么》深度報告,華泰證券研究所科技行業首席分析師黃樂平對報告進行了解讀。從4G周期經驗看,AI大模型技術惠及的產業類型將由基礎設施向終端、平臺、應用依次發展,可能帶來四大投資機會。具體開看,未來AI應用的逐步豐富將推動推理芯片等相關市場保持強勁增長,算力需求增長會率先利好算力芯片、光模塊、服務器產業鏈等“送水人”。大模型會大幅提高硬件產品的“思考”能力,而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會提高硬件產品的“行動”能力,機器人、AR、VR、無人駕駛車等新硬件形態可能成為AI 2.0時代的硬件載體。就大模型企業來說,未來可能呈現國內外各有數個贏家的寡頭競爭格局,“數據-模型-應用”飛輪的順利運轉將會是企業可持續發展和迭代的關鍵。長期看來,AI 2.0時代最大的投資機會在應用,而落地節奏或與行業數字化程度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