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資節奏放緩 券商加速發債補充流動性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有72家券商機構境內發債融資,合計金額超過萬億元,規模相比去年同期增長約18%;6家機構境外發債融資,合計金額超20億美元。但與此同時,券商再融資卻陷入停滯,目前仍無上市券商完成定增募資,去年以來的多個大型配股方案目前也并未落地。業內人士表示,從業務發展來看,券商募資補充流動性仍存必要性,而在渠道選擇上,發債成本、權益市場表現以及政策引導等因素均對其產生了影響。
超30家機構境內發債過百億元
今年以來,債券發行批復有所加快,券商發債熱情高漲。9月至今,又有多家券商發債獲得監管批復。例如,國元證券獲批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面值總額不超過100億元公司債,財通證券分別獲批100億元的小公募和80億元的次級債,東方證券獲批發行200億元的小公募,招商證券獲批發行200億元的次級債等。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2日記者發稿,今年以來已有72家券商機構發行了境內債券進行融資,合計金額已超過萬億元,達10708.5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9070.74億元增長約18%。與此同時,還有6家券商通過境外發行債券進行融資,如海通證券、華泰證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等,境外合計發債規模達27.36億美元。
從具體機構來看,今年以來已有31家券商在境內發行超過100億元債券。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和國信證券位居前三位,境內發債規模分別為885億元、667億元、640億元。此外,中信建投今年以來的境內發債規模達到600億元,廣發證券、中國銀河證券今年以來在境內發債規模超過500億元。
與此同時,部分券商今年以來多次發行超百億元大面額債券。例如,中金公司今年1月、4月、5月分別獲批發行不超過200億元永續次級公司債、不超過200億元次級債、不超過100億元公司債;中信建投獲批發行兩筆不超過200億元的公司債。
從發行目的來看,多家券商在募集說明書中提及“補充流動資金”“保證營運資金供應”等目的。例如,近期中信證券發行短融的募集說明書稱,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擬用于補充流動資金,根據公司財務狀況和資金使用需求,未來可能調整部分流動資金用于償還有息債務。國聯證券也曾表示,充足的資金供應是公司進一步擴大業務規模、提升營運效率的必要條件。隨著發行人業務范圍和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固定收益類、權益類、股權衍生品等交易業務和融資融券業務規模的擴大,公司對營運資金的總體需求逐步增加。
券商再融資進程放緩
值得關注的是,在定增、配股等再融資方面,今年以來券商機構卻動作寥寥。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以來共有中泰證券、浙商證券等6家券商發布定增預案,但目前尚無上市券商完成定增。此外,部分大型券商在去年公布的百億級配股計劃至今也均未落地。
還有部分券商宣告終止定增預案。今年7月,中原證券發布公告稱,綜合考慮資本市場環境,并統籌考慮公司實際情況和融資安排等因素,經審慎分析與論證后,決定終止該次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事項。此前,中原證券曾對定增方案進行數次修訂。而在今年上交所對其進行的三次問詢中,多次問及融資必要性問題。
同樣終止定增計劃的還有華鑫證券母公司華鑫股份。根據此前的定增預案,華鑫股份擬募資不超過40億元,用于對華鑫證券增資,以擴大兩融業務規模、發展自營業務、加大信息化系統建設、補充流動資金、償還債務等。
今年8月,證監會公布了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的措施。對于金融行業上市公司或其他行業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額再融資,實施預溝通機制,關注融資必要性和發行時機。
而在此之前,部分券商便已經對定增方案進行了調整。例如,國聯證券在對預案進行修訂時,將定增規模由不超過70億元縮減至不超過50億元,其中信用交易業務規模投向資金大幅減少。南京證券、財達證券兩家券商雖然維持定增規模不變,但更進一步細化了募資投向,并對財富管理、信息技術等方面加大投入。
目前來看,新三板掛牌券商粵開證券在9月底發布了定增發行說明書(發行對象確認稿),預計募集資金規模由2021年最初擬定的150億元縮水至4.26億元。如無其他突發因素影響,粵開證券這筆小額定增有望成為今年券商定增落地的“首單”。
機構補充流動性仍具必要性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券商機構發債踴躍,主要原因與市場利率下行、發債成本較低有關。而另一方面,受權益市場表現以及政策引導等因素影響,券商股權再融資遇冷也是原因之一。
此前,針對上市證券公司再融資行為,監管部門曾表示,倡導證券公司自身聚焦主責主業,樹牢合規風控意識,堅持穩健經營,走資本節約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作為已上市的證券公司,更應該為市場樹立標桿,提高公司治理質效,結合股東回報和價值創造能力、自身經營狀況、市場發展戰略等合理確定融資計劃及方式。
“當前股權資產估值在低位,擁有流動性的券商將能夠更快地擴張業務規模,無論是自營投資還是為客戶提供融資服務。”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境內發債方面,由于人民幣利率低,資金成本較低,比較有利于券商等金融機構發債;境外發債方面,由于利率較高,可能只是為了滿足部分特殊的境外發債需求,如公司債新舊切換等。
存量數據顯示,債券融資正在日漸成為券商機構重要資金來源之一。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12日,目前共有76家券商機構存在存續債券,其中境內債券合計1214只,存續債券規模為25354.72億元;境外債券合計40只,存續規模為143.61億美元。
從機構來看,國泰君安、中信證券目前境內存續債券規模位居各券商機構前兩位,分別為1555億元、1552億元。除此之外,華泰證券、招商證券、中國銀河證券、中信建投證券等8家機構的存續債券規模均在千億元以上。
整體來看,機構人士認為,伴隨著證券行業在資本中介業務等領域規模的擴張,借助再融資渠道補充資本金仍具有必要性,未來或將加強。開源證券表示,隨著業務創新和機構業務需求大幅增長,以兩融、衍生品、直投跟投等資本金推動型業務的需求持續增加。
盤和林認為,能夠以低利率獲得融資對券商機構來說是件好事。當前,券商行業“馬太效應”凸顯,充裕的流動性有利于券商未來發展。隨著流動性進一步改善和投資者信心回升,未來券商融資或不斷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