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做市商制度 搶抓發展機遇期
當前,越來越多的券商加入到做市商的隊伍中,擴大做市業務覆蓋面,提升綜合競爭力,以期實現差異化發展。為了更好地發揮做市商制度功能,業內人士建議,進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拓寬做市券種范圍,聚焦科技賦能,助力做市業務高質量發展。
業務發展空間廣闊
做市商制度在國內資本市場已有多年實踐,也是海外股票市場主流的報價制度。申萬宏源證券新股策略分析師彭文玉表示,從境外成熟市場經驗看,通過引入做市商、實施混合交易,有助于改善中小市值股票流動性、促進市場定價功能發揮。在我國,做市商制度在股票期權、基金市場和新三板市場的多年運行經驗,也為科創板引入做市商制度提供很好的借鑒。
“做市業務正處于從機制完善到規模擴張的發展機遇期。”信達證券非銀行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舫朝表示,隨著做市商制度持續推進,券商在債券、權益、衍生品、基金、公募REITs等市場的做市水平有望提升。境外市場經驗表明,做市業務已成為頭部投行重要的收入來源和加杠桿方向,其業務收入有助于平滑券商整體業績波動。
以權益做市來看,王舫朝表示,2023年科創板、北交所的上市標的成交量分別為15.64萬億元和0.72萬億元,同比增長31.5%和271.5%。而科創板做市標的成交規模為9.52萬億元,占比為60.9%。2024年至2030年,假設科創板成交額增速介于15%至20%之間,北交所成交額增速介于20%和100%之間,那么科創板做市交易規模占做市標的成交規模的比例則為10%、北交所做市交易規模占做市標的成交規模的比例則為15%。基于此,他預計,2030年券商科創板和北交所做市業務收入分別為63.28億元和48.68億元。
進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
我國做市商制度尚處于起步階段,彭文玉表示,在全面注冊制逐步走深走實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發揮做市商制度在提升流動性和交易效率方面的功能,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建議未來進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
就科創板做市商制度來說,彭文玉建議,適度降低做市商準入門檻,促進做市商之間形成有效競爭。科創板做市商試點證券公司除具備基本條件外,對資本實力、合規風控能力提出較高要求。因此,在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同時,適當降低做市商準入門檻,增加做市商數量,從而促進做市商之間的競爭,進一步提升做市效能。
“打開國內券商做市業務向上發展空間的主要驅動因素有三個方面:一是標的證券的衍生市場發達,二是投資者群體豐富,三是做市業務制度完備。”王舫朝建議,關注用表能力較強、做市規模領先、機構業務布局領先的頭部券商。
彭文玉還表示,做市商應協調好做市業務、自營業務和投行業務之間的關系,清晰劃分做市與自營交易的界限、統籌考慮業務規模和底倉水平,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完善業務隔離制度,建立健全做市交易業務內部控制、決策流程、制衡機制,加強做市交易業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