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蘇寧轉型:張近東這八年
時代周報記者 王媛 發自廣州
8月19日凌晨0點,萬籟俱寂之時,蘇寧南京總部卻一片沸騰。在聽完蘇寧易購總裁侯恩龍匯報完8·18戰報后,張近東難掩心中興奮之情,面對鏡頭不禁坦言:“此情此景讓我回想起剛剛創業的時候,心中充滿力量和激情。”
張近東把此次8·18視作年初提出智慧零售以來的一次戰略考驗,而最終的成績頗為亮眼,線上訂單量猛增 263%,線下銷售增長107%,物流當日完成率達96.5%,線下門店呈“現象級”增速。
這樣的業績數據張近東心中早有預判,因為剛剛發布的蘇寧云商半年報,就已經展露端倪:蘇寧上半年線上銷售占比接近50%,且還保持著61.39%的高速增長;線下門店增長到近3700家,特別是蘇寧易購直營店可比店面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3.51%。
在近期一次內部會上,張近東透露,蘇寧門店發展和經營效率超過歷史最高水平,日坪效增長也創近七年來的最高。
張近東曾說,自己將蘇寧的轉型比作起高樓!爱斠蛔髽前蔚囟饡r,所有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決定用戶體驗的,是大樓裝修的細節。裝修,不像蓋樓那么直觀,外人是看不清楚的。只有當整個裝修完成,才會帶來賞心悅目的體驗!
八年的堅定轉型,終于換來了智慧零售的東風,還有營收盈利的全面爆發式增長。
過去幾年,蘇寧完成了從傳統家電渠道向智慧零售的轉型,當電子商務與實體零售白熱化對峙的時候,蘇寧默默地探索自己的互聯網零售模式;當電商領域的競爭對手企業興高采烈地扎進線下渠道大肆布局時,蘇寧早已鑄成了線上線下融合的護城河。
一直扮演著挑戰者角色的蘇寧,在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陣痛之后,終于在巨頭林立、線上線下零售相互糾纏的荊棘叢中殺出一條血路。蘇寧對零售模式的打造有何借鑒之處,未來的蘇寧又將走向何方?
“狼來了”生存養成記
在中國電商三巨頭中,比起1999年聯合“17羅漢” 創立阿里巴巴的馬云,和1998年在中關村創立京東的劉強東來說,張近東成立蘇寧的時間還要更早,也經歷了更多的江湖廝殺。
27年前的1990年,年僅27歲的張近東,辭去了事業單位的鐵飯碗,在南京市寧海路租下一個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門面,用東拼西湊來的10萬元成立了一家專賣空調的門店。當時的空調還屬于奢侈品,一臺動輒六七千塊,很多人都以為張近東瘋了,但他非常明白自己在想要做什么。
南京是四大火爐之一,對空調的需求可想而知。同時,由于空調行業屬于典型的“三分質量七分安裝”, 而當時經營家用電器的主要是國營各大商場,經營模式原始粗獷,貨賣出去就萬事大吉,張近東則獨辟蹊徑,除了賣空調,還提供送貨、安裝、維修、保養等一條龍服務,這一經營模式在當時屬于首創。
靠空調起家的張近東和蘇寧,很快便在家電零售江湖嶄露頭角。僅僅兩年后的1992年,蘇寧的銷售額攻破1億元大關,在南京空調市場上占據了七成份額。這必然招來競爭對手的不滿。1993年,民營企業蘇寧與當地國有商場爆發了“八大艦隊”圍剿事件,最終蘇寧選擇了全面應戰,跟進降價,承諾消費者在南京任何商場所購同類商品價格,如果比蘇寧價格低,那么,蘇寧就全額收購并支付差價。一舉在“1993年空調大戰”中大獲全勝,銷售翻番。
到了1998年,蘇寧已經頗具規模,面對當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很多企業都開始收縮業務,以求過冬自保。而張近東又毅然決定開始二次創業,離開危險的“舒適區”,一下子砍掉占蘇寧50%的批發業務,壯士斷腕,確立了從專業零售轉型綜合連鎖零售的戰略。
除了來自當地的競爭,中國加入WTO后,蘇寧直面來自沃爾瑪等國際零售巨頭的入侵,也讓業界驚呼“狼來了”。不過,事實證明,開放與挑戰讓蘇寧越戰越勇。
蘇寧的第三次創業,是從2009年開始的,而這次又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那時,電商和實體幾乎就是兩個對立的概念,外界用得最多的就是“顛覆”一詞。但張近東當時就認為互聯網是一種工具,與實體并不沖突。互聯網跨界而來的狼群似乎更加野心勃勃,形勢也在劇烈地發生變化,如何應對和轉變,成為最困擾張近東的一道考題。
轉型的“偏執狂”
在外界看來,蘇寧的轉型之路似乎充滿不確定性:傳統零售企業能否華麗蛻變成互聯網零售企業?離開舒適的“溫水區”,犧牲既有的利潤擴展新型業務,是否能讓蘇寧搏得更為廣闊的未來?
對于新時局,張近東的答案是,不能有“鴕鳥心態”。面對轉型,張近東既是一頭勇猛的戰獅,也是不怕死的“吃蟹人”。張近東甚至直言,“蘇寧不轉型會死!
于是,從2009年開始,張近東便以壯士斷腕般的決心,開始了艱難的全面轉型之路。2009年,先后入主日本LAOX電器和香港鐳射;2010年,B2C電商平臺蘇寧易購正式上線;2011年,提出“科技蘇寧、智慧服務”的新十年戰略;2012年,斥資6600萬美元并購母嬰類電商紅孩子;2013年,正式更名“蘇寧云商”, 設立美國研發中心暨硅谷研究院,發布“一體兩翼互聯網路線圖”,聯合弘毅投資斥資4.2億美元戰略投資視頻網站PPTV;到了2014年,全面推進O2O戰略落地,廣州蘇寧作為試水重點,區域性率先嘗試O2O兩條腿走路;2015年,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交叉持股,入股努比亞;2016年,蘇寧完成六大產業的全面布局,零售、地產、金融、文創、體育、投資六大產業協同發展。
一位書評作者寫道:“對于很多中國企業來說,變是找死、不變是等死,轉型之路不亞于一片沼澤地。蘇寧選擇了在自己業績最好的年份,主動陷入‘轉型焦慮癥’,張近東的藥方是拿起互聯網向自己開炮!
蘇寧自救式革命過程中的一個代價就是,2012年,一向穩健增長的蘇寧云商開始出現虧損。當人們擔心蘇寧的虧損是否會成為常態的時候,蘇寧副董事長孫為民則對此回應,蘇寧轉型、改革的焦點在于戰略布局和盈利方式。過去20多年來,蘇寧有很多利潤的積累,賬上趴著幾百個億。但是蘇寧要做事情,就是要懷抱更大的目標進行改革,這恰恰是考驗企業家精神的時候。
張近東表示:“雖然我們在創新、在布局,但是創新需要交學費,布局是要做投入的。”張近東曾以一句“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解釋了為何蘇寧要在線上線下融合、物流建設、IT建設等方面投入巨資。
最新披露的2017年中報顯示,蘇寧云商上半年營業收入達835.88億元,同比增長21.64%,利潤總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3.27億元、2.92億元,同比增長251.58%、340.71%。
近日,張近東在一個內部會議中回顧上半年工作時總結:“由于率先實現了線上線下的融合,蘇寧到了智慧零售成果全面落地和顯效的收獲時刻!
而在日前的一場內部交流會中,張近東坦言:“蘇寧在積極謀求轉型的過程中,資本市場對蘇寧的估值曾經從1500億元掉到300億元,(目前市值為1100億左右),我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F在回過頭來看,大家才發現8年前蘇寧的轉型戰略是對的,戰略模式也是對的。轉型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完成,如果小體量的公司早就垮掉了,蘇寧有資源、有資本、有實力,實踐證明,有的時候也是剩者為王。”
開啟盈利模式
在張近東看來,站在智慧零售的風口上,蘇寧已經布局好了。“蘇寧正站在金礦上!
張近東分析道,智慧零售加速了蘇寧物流、金融等核心能力的開放,變革了盈利結構。而物流和金融,也已經轉化為蘇寧效益提升的新動力,成為穩定、可持續的盈利增長點。
整體來看,僅在2017年上半年,蘇寧云商已迅速跨越千億銷售門檻。2017年上半年,蘇寧云商商品銷售規模(含稅,區域上涵蓋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及日本市場,包括線上線下自營及開放平臺,以及提供的售后服務)為1044.69億元,同比增長22.07%。
蘇寧金融方面,憑借自身在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等方面的布局,上半年總體交易規模實現同比增長172%。
此外,去年底,蘇寧宣布成立蘇寧物流研究院和S實驗室,開始集中力量打造蘇寧智慧物流生態。今年又收購了天天快遞,進一步提升物流最后一公里的能力建設。上半年蘇寧物流社會化營業收入(不含天天快遞)同比增長152.67%。
談及蘇寧的核心優勢時,張近東表示,現在蘇寧雙線融合的模式優勢逐漸被大家所認可,例如全行業醒悟過來都開始往線下走的時候,蘇寧線上線下融合已經布局完成,到了互聯網零售能力全面凸顯的時候。線上往線下走,需要很多投入,不是一個炒作,或者一個點就可以帶動的。
據了解,物流方面,蘇寧27年來一直堅持投入,累積投入200多億。目前有13個倉庫,蘇寧的各種自動化揀選,不但在中國,甚至在亞洲在全球都是先進的。蘇寧的物流分布、倉庫、配送中心,還有全國近4000家門店,覆蓋了全國約96%的區域。通過財務報表可以看到,物流基本為自建的。
國家郵政局公布數據顯示,蘇寧的物流數據一直是行業領先的,6月份申訴率蘇寧億分之八,順豐億分之一百五十四,京東億分之一百八十一。
此外,除了在零售、物流、金融這關于新零售的三大關鍵詞上建立核心優勢,蘇寧也已經形成了六大產業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這些產業都是圍繞零售生態圈布局的,目的都是為了豐富商品種類、增強用戶黏性、提升品牌和流量。張近東表示,在蘇寧的全產業布局框架形成之后,接下來,蘇寧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實現互聯網零售從商業模式向盈利模式轉變,實現集團業務從中速增長向高速增長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