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企業上市新路徑 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
資本市場各方將如何聯動奏響服務實體經濟的新樂章?近日,上海證券報走進蘇州工業園區,問計政府、監管機構、產學研等市場各方代表,共同求解新發展格局下,科技創新加速對接資本市場的新命題。
“在新發展格局下,創新已經提升到核心地位,尤其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離不開資本的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副所長廖士光開宗明義鎖定新發展格局的兩個關鍵詞,創新與資本。
資本市場的特征即風險共擔、收益共享,這與創新創業企業的高風險、高增長、高收益,非常契合。在廖士光看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吸引和帶動更多的創新資本、風險資本進入到資本市場,通過資本市場來服務實體經濟,最終實現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
科創板市值已占滬市總市值7%
事實上,科創板正在實踐著這樣的高水平循環。
自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開市以來,目前科創板上市公司已超過200家,IPO籌資額突破2900億元,總市值近3.3萬億元,科創板市值占滬市總市值的比重由2019年7月開板時的1.5%提升至目前的7%。
一批屬于“卡脖子”技術攻關領域的“硬科技”企業、具有關鍵核心技術的標桿企業在科創板上市,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行業的集聚效應和示范效應逐步顯現,有力推動了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
科創板先行先試不斷輸出有益經驗,而加速高水平循環還需要群策群力。
經濟學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直言:“鼓勵金融市場及創新發展,盡量不要去界定一個所謂好的或者不好的模式,實際上每個模式都應對了市場上的這個需求。”簡言之,要通過制度供給來滿足科技創新及市場需求,這也是創業板、科創板存在的價值。
政府又將在高水平循環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蘇州工業園區金融管理服務局局長朱曉焱表示,地方政府對于科技創新等實體企業的支持,無非是兩大類手段:一是財政類手段,二是金融類手段。財政類手段已經摸索出了一套經驗,可能還在不斷地發展過程當中。金融類手段則要更多地依賴市場,依靠市場,支持市場。
在朱曉焱看來,資本市場需要多元化的板塊來支持不同類型企業的融資需求。而在上市前,這些創新創業型企業的融資需求,就需要有股權投資類的企業來完成。
“今年,蘇州市就明確了戰略目標,要打造產業資本中心。該中心就是希望能夠集聚更多多元化的不同階段的產業資本,投入到實體的創新型企業當中。”朱曉焱表示。
作為從蘇州工業園區走出來的科創企業,博瑞醫藥董事長袁建棟有著切身的感受。創業之前,袁建棟就曾在美國硅谷見證了科技與金融結合的力量。因此在其創業的過程中,也積極主動與一級市場的資本對接,盡快將自己的核心技術、競爭力打造起來。
“上市后,企業的信用能夠大幅增加,增信后企業整合外部資源的能力也會進一步增強。”在袁建棟看來,產業資本對技術和行業的理解會更深,能夠發揮獨特的優勢整合前沿的技術、高端的人才,進而加速其在國內孵化。袁建棟直言,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對中國未來的科技發展具有極其巨大的推動作用。
而國泰君安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劉繼明關注的一個現實問題是,金融與科技融合會產生一個非常大的要求,就是金融服務能不能跟得上。未來在服務市場中,可能會催生更多基于數據的金融科技類公司。
凝聚合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科技、資本與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
袁建棟認為,營造一個透明、法治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非常重要。“這樣的營商環境對創業、創新、人才引進等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旦優質資源集聚而來,就會釋放集聚效應,它是一種非線性的安全聚變反應,能量會非常大。”在其看來,蘇州工業園正是中國營商環境的樣本之一。
“蘇州工業園區不是一天打造的,是26年一批又一批的工作人員辛勤耕耘的結果。”朱曉焱坦言,“政府的服務最重要的是潤物細無聲,就是看看大家還缺啥,我們都悄悄地想在前面,做在前面。”
在張軍看來,營商環境的打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迅速將整個營商環境推到同一個高度。“可以通過特殊優惠政策,將北京、上海、蘇州等局部地區營商環境先打造起來,成為世界最好的營商環境中的一份子,然后再將有益經驗推而廣之。就中國整體而來,營商環境之路任重道遠。”
劉繼明更關注如何在打造營商環境中培育產業生態鏈。他聚焦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怎樣讓資本變現的東西能夠哺育、孵化出更好的苗圃。“以蘇州為例,我們不僅要培育一家上市公司,而是要讓上市公司安家立業,將其上下游的上市公司都吸引到蘇州,讓產業集中度更高,讓服務惠及生態鏈。”
張軍直言,中國經濟在走向高質量發展,走向集約型發展的模式過程中,會創造大量的機會。科技含量高的創新者、創業者將迎來最好的發展機遇期。(祁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