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衍生品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新途徑
——鄭商所堅持開展衍生品人才培育工作結碩果
中證網訊 (記者 張利靜) “‘鄭商所杯’大學生模擬交易大賽帶我領略了交易之美,讓我經歷和學會了很多。大賽以比賽的形式,激勵我們去學習期貨及衍生品的交易知識;鄭商所提供推薦實習機會,讓我們金融學子有更加豐富的工作實習經歷。它讓我從純理論學習走向了實踐學習。”12月20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大連大學大一學生周琪由衷感嘆說。
為落實國務院將投資者教育逐步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部署,鄭商所堅持開展衍生品人才培育工作,先后推出“鄭商所杯”大學生模擬交易大賽、“期貨知識進校園”、“走進鄭商所”主題開放日等項目,從而為期貨市場吸引和培養后備人才,建立起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新途徑。
據了解,自2018年起的兩屆“鄭商所杯”大學生模擬交易大賽,共計32632名學生參加;在高校舉辦“期貨知識進校園”系列講座,共計504場43354名學生參加。下一步,鄭商所將整合期貨市場資源和高校資源,切實加強期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打造精品項目,不斷完善將投資者教育逐步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方法和途徑,提升我國期貨衍生品人才競爭力。
模擬大賽+系列講座 惠及逾75000名學生
期貨市場的穩定發展關乎國家金融安全,期貨知識普及教育是深化金融市場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2019年2月27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將加強投資者教育,推動將投資者教育全面納入國民教育體系。3月15日,證監會、教育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證券期貨知識普及教育的合作備忘錄》,提出要發揮證券期貨投資者教育基地作用、開展證券期貨系列公益講座、開發證券期貨知識學習資源等舉措,做好證券期貨知識普及工作,提升大學生和社會公眾的投資風險意識及理財能力。
如何推動期貨人才培養、解決行業人才瓶頸,鄭商所進行了持續探索和嘗試。在做好期貨從業人員的“高級分析師評選”活動之外,為推進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衍生品行業人才培育,2017年提出期貨衍生品后備人才培養戰略,探索開展期貨人才培養工作,2018年舉辦首屆“鄭商所杯”大學生模擬交易大賽,在高校推出“期貨知識講校園”系列講座項目,為期貨市場吸引和培養后備人才,建立起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新途徑。
據了解,第二屆“鄭商所杯”大學生模擬交易大賽共有來自海內外883所院校的21430名學生報名參賽,同比增加91%。從登陸人數、在線人數、交易情況、參加期貨從業資格考試等多個數據進行分析,學生參與度明顯提高,獲獎學生中超過70%的學生通過期貨從業資格考試,基本達到“以賽促學”的功能。
此外,“期貨知識進校園”高校講座是鄭商所打造的另一項培訓項目。為了讓高校學生認識國內期貨市場和了解期貨業務模式,鄭商所以會員單位為紐帶,利用期貨公司的專業優勢,鼓勵期貨從業人員與師生近距離交流。2018年,68家會員單位舉辦167場校園講座,14018名學生參加。2019年,鄭商所進一步優化培訓主題,鼓勵會員單位多種形式開展培訓,72家會員單位舉辦337場校園講座,29336名學生參加。
從活動效果、參加人數、社會反響等方面來看,鄭商所的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初顯成效。“不論專業,不論學校,讓每位大學生都了解到基本的期貨知識,不僅使大學生自身的視野得到開拓,知識得到豐富,更大意義的也將為我們的期貨市場填補更多的人才需求。”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學生說,參加過這次比賽之后,他也將把自己的參賽親身體會傳送給身邊的同學、學弟學妹們。
豐富完善學習課程 突出人才培育功能
據了解,大賽旨在為在校大學生提供理論知識應用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完善期貨市場投資者教育鏈條。
大賽的參加者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碩士生及博士生。比賽時間主要安排在學生暑假期間,即從7月1日至9月30日。參賽者使用交易軟件進行模擬交易,交易規則與鄭商所實盤交易一致。為使參賽者體驗真實交易經歷,深入了解期貨交易機制,每日向參賽者發送賬戶結算單,合約到期前通過網站進行提醒。
為突出投資者教育的意義,綜合考察參賽者的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大賽評分規則包含專業知識成績、交易成績和活躍度三個指標。專業知識成績考核通過期貨從業資格考試進行,由參賽者自主報名參加。交易成績考察收益率、波動率、最大回撤三個因子,強調風險意識。活躍度要求參賽者每個月參與交易的時間應不少于10個交易日。
此外,為發揮大賽的人才培育功能,鄭商所建設專用網站,推出大賽排行榜、學習專區。大賽排行榜每日更新一次,并提供每位參賽者的交易行為量化分析報告。學習專區內容涵蓋軟件使用方法、期貨基礎知識、期權基礎知識、期權交易策略、交易風險控制、期貨品種及行情分析、套期保值、資產管理等方面。此外,學習專區與中期協期貨從業人員后續培訓系統實現“一號通”跨平臺學習功能,為參賽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課程。
“參加大賽后,我不得不隨時去關注行情,不斷地去摸索去學習。”西南財經大學的何志萍同學介紹,在參賽期間她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那便是在某一天登陸賬戶查看時,突然發現持倉怎么少了呢?經過多次刷新還是沒有,這時的她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去向專業人士求助。隨后她被告知“被強平了”。“強平?為什么?”“自然人不能進入交割月呀!”這時她才恍然大悟。“期貨交易中的奧妙還真是得慢慢琢磨,潛心學習,不斷積累經驗。”她說。
郝若淇是西北大學一位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目前正在某期貨公司研發部實習。此前也參加不少模擬大賽,自我感覺對外匯、期貨、期權等衍生品方面的基礎知識較為扎實。但在參加“鄭商所杯”模擬交易大賽、通過交易白糖、棉花、甲醇、蘋果等期貨品種后深刻地認識到,在交易不僅僅是對方向的判斷相對準確,更是對個人身心的磨礪,在交易的過程中不僅要管理好資金,順勢而為,更要勇用于認錯及時止損,千萬不能死扛到底,因為期貨天然的杠桿性一旦倉位過重遇極端行情,非常容易爆倉,造成很大損失。
周琪也向記者總結說,交易磨練的不僅僅是交易技術,策略還有自己的內心。有了適合自己的交易策略后,交易的過程也是磨練自己內心的過程。雖然3個月的交易很短暫,但是她慢慢學會了在面對交易成敗時,淡然面對,學會戒驕戒躁,積小勝為大勝。
打造精品項目 提升衍生品人才競爭力
多年來,鄭商所在做好期貨從業人員的“高級分析師評選”活動之外,一直在積極探索將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衍生品行業人才培育的新途徑。
“高校期貨人才培育項目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不僅著眼于期貨行業,更是為行業輸出懂得期貨、懂得風險管理的青年人才。”北京工商大學胡俞越教授表示,“鄭商所杯”大學生模擬交易大賽、“期貨知識進校園”、“走進鄭商所”主題開放日等項目,為莘莘學子打開了期貨衍生品領域的大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校教師與校外教師相結合、課堂學習與企業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金融素養,拓展了就業渠道,推動期貨行業乃至全社會提高風險管理意識,受到各方高度認可。
一位正讀大三的北京工商大學學生表示,他目前面臨著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抉擇,就業還是深造?就業又該朝哪一個方向發展?而短短兩個月的比賽體驗,他發現自己對期貨真正產生了興趣,開始在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深入感受了期貨的魅力。期待有一天自己真的能夠進入期貨行業拼搏。
中南政法大學的大二學生孫世豪說,期貨交易對于很多金融專業的同學來說都比較陌生,因此很有必要舉辦這樣的比賽來培養更多的期貨從業者。對他來說,通過參加“鄭商所杯”的模擬交易大賽的鍛煉,對期貨行業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據介紹,下一步鄭商所將繼續開展期貨衍生品后備人才培養工作,多舉措并行,持續深化與高校合作,打造精品項目,助力將投資者教育逐步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升我國期貨衍生品人才競爭力。一方面,鄭商所將不斷完善“期貨知識進校園”系列講座項目,探索與高校聯合開發期貨衍生品領域的前沿課程。另一方面,鄭商所將利用專業優勢開發期貨知識學習資源,組織期貨行業專家和高校教師開發公益性的網絡公開課程,讓高校師生能夠全面了解期貨市場的發展和業務模式。同時,鄭商所將聯合高校開展期貨市場理論研究,共同推動期貨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