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銜接有序推進 創業板存量增量改革并舉
中金公司成長企業投行部負責人、董事總經理王曙光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創業板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擁有800多家上市公司和4500萬個股票賬戶。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是首次將增量與存量改革同步推進的資本市場重大改革,標志著A股市場的注冊制改革也正式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
王曙光指出,此次創業板改革的重大挑戰是“存量+增量”改革如何實現新老銜接、平穩過渡,以及如何保護投資者利益。王曙光認為,改革有以下幾個亮點。
首先,新老銜接,有序推進。自4月27日起,證監會已停止接收創業板IPO材料,繼續接收創業板上市公司再融資和并購重組申請。6月15日起,證監會終止尚未審核通過的創業板在審企業IPO、再融資、并購重組審核,并將相關在審企業轉深交所。6月30日起,由深交所開始受理新申報企業的相關申請。在審企業按照原審核階段和受理順序整體有序平移,實現在審企業和新申報企業新老銜接,審核工作有序推進。
其次,縮短再融資審核周期,豐富再融資工具。一是通過優化注冊程序、壓縮審核注冊期限,并針對“小額快速”融資設置簡易程序,再融資審核更為靈活便捷。二是再融資產品更為豐富。在現有再融資產品基礎上,創業板增設向特定對象發行可轉債這一創新融資方式,進一步豐富了上市公司再融資手段,配齊了“向不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配股、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債、向特定對象發行可轉債”五種融資產品。
再者,優化并購重組制度,提升審核效率。注冊制下的創業板并購重組,審核時間更短、預期更加明確。對于符合小額快速條件的重組申請,無問詢環節,直接出具審核報告。符合國家戰略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資產可在創業板重組上市。標的資產所屬行業符合創業板定位的,不強制要求與上市公司具有協同效應,有利于其進行轉型升級或產業并購。
同時,設置未盈利企業創業板上市的過渡期。為保持創業板注冊制的增量公司與存量公司在風險水平、發展階段等更為接近,在企業盈利性安排方面,設置了一年的過渡期,改革初期創業板仍以盈利公司為上市主體,一年的過渡期后,再允許具有較大規模的未盈利企業上市。過渡期的設置,有利于改革平穩推進,也有利于存量市場投資者理解和接受。
此外,新老劃斷投資者適當性。對于創業板存量投資者,可以繼續參與交易。對于新申請開通創業板交易權限的個人投資者,增設了一定資產和交易經驗的準入條件,規定權限開通前20個交易日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內的資產日均應不低于人民幣10萬元,參與證券交易24個月以上。新開戶投資者沒有參與過創業板交易,而存量投資者對創業板市場情況相對比較了解。因此,對新入市投資者增設準入條件,同時保持現有投資者適當性要求不變,以此對投資者適當性進行新老劃斷,有利于創業板改革后的平穩運行。
最后,加大投資者保護力度。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充分呼應新證券法對投資者保護的要求:IPO方面,要求尚未盈利或最近一期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發行人,披露依法落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規定的各項措施,并要求尚未盈利企業披露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按照相關規定作出的關于減持股份的特殊安排或承諾;再融資方面,與科創板再融資制度(征求意見稿)相比,創業板仍對再融資公開發行保留了連續兩年盈利的要求,確保市場產品供給與投資者適當性相匹配。此外,創業板調整了后續交易報價機制、交易公開信息披露指標,強化公司治理要求及風險警示機制,并健全退市機制,進一步通過市場的力量對各參與主體進行約束,落實投資者保護要求。
“創業板對IPO、再融資、并購、持續監管進行了全面改革,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將為A股市場全面實施注冊制打下堅實的基礎,為資本市場帶來巨大的改革紅利,更好地支持成長型企業和實體經濟發展。”王曙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