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層估值合理 業界建言理性投資
■ 讀懂新三板精選層
精選層首批32家公司列陣完畢,靜待鳴鐘開市。從基本面看,首批公司質地良好,“小而美”特征明顯。從市場情況看,各類投資者打新參與意愿積極,對企業認可度高,為公司價值發現提供了估值之“錨”。
專家指出,精選層企業將享受制度紅利帶來的估值溢價,但質地和成長性才是提升企業估值的核心驅動力。對投資者而言,既要把握當下,還要著眼未來,參與新三板市場,尤其是參與精選層投資,需要認真研究基本面,熟悉交易制度機制,認清風險,理性分析、理性看待、理性參與。
首批企業基本面良好
目前,獲得證監會核準公開發行的32家新三板掛牌公司順利完成了公開發行,合計募集資金總額94.52億元。這32家公司大部分是在新三板成長壯大的優質中小企業,也有一些是與民生就業緊密相關的實體企業。總體來看,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其中,民營企業28家,占比87.50%;中小企業27家,占比84.38%。二是行業分布集中。25家企業屬戰略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占比78.13%。三是經營和財務狀況較為穩健。根據2019年年報,32家企業年末凈資產余額平均為3.71億元,營業收入平均為4.89億元、凈利潤平均為5047.32萬元,凈資產收益率平均為13.59%。四是成長性相對較好。2019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平均為5.12%,凈利潤增長率平均為18.68%,凈利潤增長水平顯著高于營業收入。五是研發投入較高,創新驅動力較強。2019年研發投入均為2462.39萬元,同比增長超18%,平均研發強度為5.03%,顯著高于新三板創新層。
廣證恒生總經理袁季認為,精選層首批32家企業基本面總體較好,大部分企業聚焦主業,致力于深耕細分領域,在技術水平、產業鏈地位等方面占有一定優勢,在相應細分行業(領域)處于排頭兵地位。
市場化定價受青睞
上述32家企業中,27家屬于折價發行,占比84.38%,5家溢價發行。
統計顯示,32家企業在估值水平上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估值水平整體高于新三板市場。32家企業的發行市盈率(扣非)均值為31.08倍,而上半年末新三板全市場市盈率均值為20.14倍,三板做市指數、創新成指指數的樣本股市盈率均值分別為17.83倍和22.46倍。二是相比交易所市場仍有估值“洼地”。27家企業的發行市盈率估值水平低于A股同行,其中20家企業的估值折價率高于20%。
目前網下詢價已成為精選層的主流定價方式,29家企業采取這一方式確定發行價。“詢價方式下以網下投資者為主要配售對象,可借助專業投資者對股票進行合理定價,通過多類型投資者的價格博弈,有助于精選層企業在二級市場獲得更加合理的估值水平。”云洲資本合伙人習青青說。
中信建投投行委委員李旭東表示,定價是一件很專業的事,需要考慮未來直接轉板上市的可能,也要考慮行業地位,加上市場對投資人有一定限制,在這種情況下,詢價這種更為市場化的方式定價是比較合適的。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李認為,未來應該有更多機構參與精選層,不僅是公募基金,可能還會有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的資管部門、自營部門,甚至是外資,這樣定價會更合理。
理性參與精準布局
榮正投資董事長鄭培敏表示,精選層企業是從新三板成長起來的優質中小企業,但其發展模式、規模體量、公眾化程度、流動性水平等方面與上市公司存在差異,投資者在進行投資判斷時應根據企業的不同模式尋找最適合的價值判斷指標,進行多維度審視,做多角度驗證。
華拓資本總經理朱為繹認為,精選層與創新層、基礎層在交易制度方面上差距較大,同時由于投資者門檻最低,大批投資者參與新三板“打新”,可能增加了市場炒作風險。因此,投資者務必理性參與,各市場機構也應該基于企業基本面進行判斷,摒棄“割韭菜”的交易方式。
安信證券新三板首席分析師諸海濱認為,精選層開市交易初期,部分股票波動可能較大,但隨著市場各方充分博弈,價格發現功能逐步發揮,市場將逐漸走向穩定。
金長川資本董事長劉平安表示,市場化定價機制下,個股“破發”可能發生,應用理性的心態看待。市場化的發行定價方式,就是不對新股發行定價設限,真正把價格的決定權交給市場,充分發揮機構投資者的專業能力。“破發”體現了二級市場投資者對非理性定價的約束,是市場充分博弈的結果,是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體現,充分體現了改革市場化方向的正確性。
諸海濱表示,投資的核心是企業價值。投資者需要詳細研究企業,研究行業,同時結合精選層相較于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市場的流動性差異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