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信息成銀行“泄密”重災區 客戶隱私防護任重道遠
多起“銀行客戶信息遭泄露”案例的曝光,再度敲響金融信息安全警鐘。記者獲悉,多個地方監管部門正在加強這方面的監管工作,摸底排查金融機構侵犯客戶個人信息情況,夯實從業人員行為管理。
從多地摸底調查來看,在銀行侵犯客戶個人信息方面,個人房產信息是案發“重災區”。
以某銀保監局近日通報的案例來看,經當地相關法院查明,2017年至2019年期間,該轄區發生多起銀行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非法對外提供公民產權信息、征信信息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涉案人數共計10余人。
通報指出,從這些案件中,反映了部分銀行存在四大問題:一是監管制度未在銀行內部充分傳達;二是個人信息保護不到位;三是未按要求報送案件信息;四是員工行為管理缺乏有效性。
經上述銀保監局調查發現,多數涉案銀行沒有及時制定房地產信息查詢系統管理制度,也沒有為該系統查詢實行審批管理,查詢記錄或未作登記、或登記不全、或未與業務發生筆數進行核對,導致銀行對該系統實際查詢使用情況缺乏掌握。
同時,相關員工培訓、內部排查也未覆蓋該系統信息安全,導致員工安全合規意識淡漠,易被小利所誘,產生違法犯罪行為。大部分涉案銀行在涉案員工作案期間開展過家訪、談話等排查工作,但未發現涉案員工的異常情況,員工行為管理流于形式。
通報稱,個人信息管理不到位,員工行為管理缺乏有效性等問題,在銀行業保險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趨勢性,易引發案件并給行業帶來聲譽風險,全行業亟須提高重視,加強管理。
進一步加強客戶信息保護工作,將被銀行保險機構提上日程。“根據當地監管部門要求,各銀行保險機構應健全客戶信息管理機制、健全案件信息報送機制、開展涉刑案件情況排查、夯實從業人員行為管理。”一家銀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金融機構客戶隱私防護任重道遠。在金融領域,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管日趨嚴格,金融機構因此而“吃”罰單的情況明顯增多。業內人士表示,金融機構是公民關鍵信息的基礎設施運營者,一旦發生大規模個人信息泄露,將產生嚴重后果。
今年以來,信息數據安全相關的政策、法案密集發布,與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法律體系的完善,成為構建隱私“盾牌”的重要部分。
11月19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的意見征集期滿。由于金融機構是公民關鍵信息的基礎設施運營者,作為國內首部規范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門法律,該草案將對金融機構的運營模式產生全面影響。
上海市協力律師事務所資深顧問、律師江翔宇分析認為,該草案將對金融機構的個人身份識別信息的收集、合規使用、共享數據、數據跨境及智能金融業務等方面產生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