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資本市場30年市場化改革成效顯著
“30年間,資本市場沿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取得顯著成就。”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理事長尚福林12月20日在深圳先行示范區首屆金融峰會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0年會上表示。
對于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改革成效,尚福林認為,我國資本市場是在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制度下探索起步,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始終堅持市場化原則,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注重培育和發揮市場機制。具體而言,有以下三方面成就:
一是支持市場經濟建設。從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到鼓勵民營企業發展,資本市場積極發揮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用。截至2020年10月末,滬深上市公司4082家、總市值約73萬億元,已成為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
二是讓企業擁有了市場價格。改變了計劃經濟體制下依靠財政撥款增加資本金的模式。利用公開交易平臺,由更廣泛的投資者參與定價并在各方博弈中形成了相對公允的市場價格。讓優質企業實現了價格發現和價值評估,并通過資本市場達成資金募集、并購重組等目的。30年來,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累計實現股權融資總額超15萬億元。
三是加快了企業改革與經營機制的轉換步伐。推動各類企業按照公眾公司標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治理結構,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目前,A股上市公司涵蓋了國民經濟全部90個行業。2020年世界500強中的中國公司達124家,其中在A股上市的公司超過70家。從整體看,我國各行業的頭部公司基本上都已是上市公司。
回顧資本市場30年來的發展歷程,深交所黨委書記、理事長王建軍認為,既要看到市場規模體量等硬性業績,也要看到資本市場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軟性貢獻,特別是在理念、觀念和制度上的貢獻。
“資本市場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王建軍表示,我國資本市場創立之初就站在經濟改革發展的前沿,主動借鑒國際市場通行的規則和經驗,又充分尊重我國經濟轉軌的實際,探索并推動確立產權制度、有限責任制度、現代會計制度、市場信息披露制度等市場經濟的基礎性制度,改變了傳統的投融資體制,促進了社會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資本市場的發展推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王建軍表示,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上市公司制度直接帶動引領了現代公司制度在我國的普遍建立。資本市場的發展為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公司制度創造了良好條件,培育、確立了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在國企改制、民營企業轉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大批企業參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公司治理不斷規范,發展成為各行各業的主力。
目前,戰略新興產業相關上市公司占A股上市公司的比重達42%。王建軍表示,資本市場發展有力支持了創新驅動和經濟結構調整。資本市場股權融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獨特機制,加快了創新資本的形成。圍繞科技創新企業的成長周期和產業特征,孵化了一大批PE/VC機構,形成了一套創新資本生態體系,促進了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的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通過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企業家精神,加速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大大增強了創新驅動發展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