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已有9地監管沙箱公示 農村金融及碳中和領域“吃香”
本報記者 李 冰
旨在發揮創新監管工具包容審慎作用,引導持牌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穩妥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沙箱”項目,日前迎來更新。
根據北京新一批“監管沙箱”公示內容,是“基于‘碳賬本’的個人金融服務”項目。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已有9地發布了“監管沙箱”項目,涉及農村金融類項目數量正在增加。
北京市網絡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車寧對記者表示,一方面,監管沙箱是通過對具體金融科技項目在可控環境下的運營監測,持續校正業務規則、積累監管規則經驗,是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監管規則、方法形成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監管沙箱在筑牢風險底線,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基礎上還體現了包容創新、柔性監管的理念,并且在此理念指導下持續創新監管方法,這些同樣也是未來提升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的破題之道。
北京第四批“監管沙箱”項目公示
所謂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也稱金融科技“監管沙箱”,旨在引導持牌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探索運用新興技術驅動金融創新、賦能金融提質增效,著力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根據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發布內容,此次公示的創新應用項目為“基于‘碳賬本’的個人金融服務”,創新應用類型為金融服務,申請機構為中國建設銀行,擬運營時間為3月31日。記者注意到,該項目預期規模為年服務100萬個人客戶,減少碳排放10噸。
從技術應用及功能服務方面來看,該項目綜合運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通過使用客戶在公共交通出行、線上政務辦理等場景中碳減排行為數據構建碳減排計量模型,打造客戶個人“碳賬本”。同時基于“碳賬本”為客戶提供信用卡額度升級、銀行卡消費折扣、支付優惠等個人金融服務,倡導綠色低碳生活。
需指出的是,這已是北京公示第四批“監管沙箱”項目,早在2020年1月,北京公示首批金融科技創新應用,截至目前已累計公示超20個項目。
車寧指出,上述項目的特色在于將綠色金融服務場景由原來主要的對公業務擴展至個人金融服務領域,進一步落實了“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的號召;另外,該項目提供了一攬子的個人綜合金融服務方案,不但能形成綠色金融個人服務的合力,也是在多個業務領域進行綠色金融運營模式的有益探索;同時,該項目兼顧開放與安全,整合機構內外不同數據要素提升服務質效,也是一大看點。
碳中和相關項目受關注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已有9地公示了15個“監管沙箱”項目,涉及農村金融類項目、踐行綠色金融及碳中和類項目正受到更多關注,同時申請機構中農商行及農信社比例正在增加。
例如,2月9日陜西省公示的基于區塊鏈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服務;2月25日,湖北省公示的“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惠農信貸服務”以及“基于大數據技術的農戶貸款服務”。
此外,申請機構中農商行及農信社比例正在增加。比如,陜西申報參與機構為陜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陜西楊凌農村商業銀行;湖北省申報機構為湖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湖北京山農村商業銀行等。
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則告訴記者:“預計未來低碳、農村金融和普惠金融將成為‘監管沙箱’落地實踐項目的重要方向,這符合中央關于金融發展方向的指導預期。”
車寧表示,近期監管沙箱項目越來越體現出前沿技術特別是數據安全技術對綠色金融、農村金融等政策導向領域的傾斜,不但業務領域越來越廣泛,從賬戶服務到支付再到信貸,而且技術應用越來越應用在風控等關鍵環節。未來,監管沙箱項目還有望在新市民金融服務等領域進行探索,并且創新越來越體現為硬核技術的應用,而非僅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從今年來北京及幾個區域的試點項目看,主要是通過科技手段賦能,推動了金融服務三農、雙碳等實體經濟的效率。這些領域要么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中的難點,要么是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體現了金融科技在賦能金融業務上的價值。”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