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法治建設不斷夯實 “強責任時代”到來
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法治建設進入快車道,新證券法落地,對違法違規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市場參與各方的法律責任被壓嚴壓實。法治供給持續加強,虛假陳述等司法解釋完成修訂,首例證券糾紛特別代表人訴訟落地,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成效日顯。
市場人士認為,在注冊制改革的帶動下,資本市場生態顯著改善,可以預期,在零容忍監管環境下,從嚴監管態勢還將持續,立體式懲戒機制促立法、司法和執法形成強大的合力,劍指資本市場違法違規,制度層面也將有更多法律法規推出或修訂,為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法治基礎。
全力維護市場平穩運行
我國資本市場法治建設、基礎制度建設持續升級。新證券法解決了困擾市場多年的法律層面問題,為資本市場改革提供了法律遵循。從注冊制改革,到明確建立代表人訴訟制度,再到加大對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戒力度,新證券法是資本市場法治建設的“定海神針”。
隨后,最高法發布《關于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若干問題的規定》,證監會發布《關于做好投資者保護機構參加證券糾紛特別代表人訴訟相關工作的通知》,投服中心發布《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特別代表人訴訟業務規則》,為康美藥業作為首例特別代表人訴訟制度的落地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1年3月,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實施進一步提高了證券期貨犯罪刑事懲戒力度,對欺詐發行證券罪、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等罪名進行了修改,欺詐發行最高可處15年有期徒刑、虛假陳述最高可處10年有期徒刑。同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確立了“十四五”證券執法司法工作的主要目標與重點任務,其中明確要求抓緊推進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制度實施。
除了法律層面的修改,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也在穩步向前推進。尤其是近幾年,以注冊制改革為牽引,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駛入快車道。多層次市場體系更趨完善,高水平制度型雙向開放蹄疾步穩,市場運行生態正在經歷全面重構,證監會不僅對發行準入制度進行改革,也對上市、承銷保薦、持續監管、退市、法治建設等諸多基礎性制度,作出了系統性優化完善。
證監會最新發布的消息稱,下一階段,將扎實推進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統籌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法治體系完善、監管轉型與監管能力提升等重點改革任務落地見效;還將堅持穩字當頭,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內生穩定機制,推進解決涉及資本市場預期、生態、環境等重點問題、敏感問題,全力維護市場平穩運行。
這意味著,未來一個時期,資本市場的改革紅利、政策紅利將源源不斷釋放。隨著改革推進,資本市場將進一步“強健”運行生態,筑牢根基,增強抵御外部沖擊的市場韌性。
法治化不斷邁上新臺階
談及當前資本市場法治建設的特點,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郭靂表示,一是基礎性規則進一步完善。新證券法平穩實施,期貨法、私募基金條例正在審議或制定中,公司法正在修訂。二是注冊制改革等一系列制度創新持續深化,由試點轉向全面實施。三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協調監管、誠信建設等取得新進展。四是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體制機制構建顯現成效。協調工作小組、派駐機制、聯合專項行動等落地,多地金融法院成立運行。
當前,“民行刑”三位一體的立體化追責體系已初步成形。
證監會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共辦理案件609起,其中重大案件163起,涉及財務造假、資金占用、以市值管理名義操縱市場、惡性內幕交易及中介機構未勤勉盡責等典型違法行為。依法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線索177起,同比增長53%,會同公安部、最高檢聯合部署專項執法行動,證券執法司法合力進一步加強。其中,多名操縱市場的慣犯、累犯被追究行政、刑事責任。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商法室主任陳潔表示,我國資本市場“強責任時代”到來,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齊頭并進,不斷推動我國對證券違法行為立體追責體系的豐富和完善。特別是推進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制度實施,健全民事賠償制度,大幅提高證券市場違法違規成本,加大刑事懲戒力度,形成了高效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合力,助推盡快形成良好的市場生態。
同時,市場參與各方的作用也進一步凸顯。當前,監管重點從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從事證券服務業務由審批管理轉變為備案管理,這將大大降低中介機構及相關專業人員從事資本市場業務的門檻。在此背景下,中介機構應進一步提升履職盡責能力,對上市公司進行更嚴格的審查、更充分的信息披露,減少投資者與上市公司間的信息不對稱。
郭靂表示,資本市場的有序發展離不開法律制度規范,以及追責規則的明確,這有助于平衡各方合理訴求,降低交易成本,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為資本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保障支撐作用。相信資本市場的法治化將不斷邁上新臺階,為資本市場改革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