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基金鄒建:挖掘經營拐點標的 穩步拓展“能力圈”
鄒建,清華大學生物醫藥工程碩士,2016年7月加入大成基金,先后擔任研究部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目前在管大成多策略混合(LOF)、大成品質醫療等多只基金,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合計管理規模超過35億元。
在現階段公募基金行業中,新生代基金經理已經占據近半壁江山,大成基金鄒建便是新生代中的一員。從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碩士,到醫藥行業研究員,再到新銳基金經理,自校園階段就結緣于醫藥行業的鄒建,在踏上投資道路后,也毅然選擇從其專業領域出發開啟投資生涯。
談及投資,鄒建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去人少的地方”是他當前的一大核心理念,而底層投資框架體系則是指路明燈。在選股時,滿足公司股價前期經歷過充分的悲觀預期釋放、公司當期出現明顯經營變化、這種經營變化具備中長期的可持續性等三大標準的公司是其首選標的。在投資范圍上,他將繼續深耕醫藥投資的同時,持續迭代投資體系和穩步拓展“能力圈”,不斷拓寬自己的能力半徑。
“去人少的地方”
據悉,鄒建本科與碩士均就讀于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談及為何會選擇從事投資,鄒建開玩笑說,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當時身邊氛圍的影響。“說來也巧,當時我們好像有點按宿舍分職業的感覺。我們宿舍的同學基本都進入投資行業,隔壁宿舍同學則幾乎都選擇了公職系統,也有其他宿舍的同學都進了實體企業。”
2016年7月,鄒建加入大成基金,先后擔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2021年1月,鄒建正式擔任基金經理。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鄒建用了不到五年時間,這一成長速度在公募基金業內是比較快的。2021年12月29日,鄒建首度擔任大成多策略混合(LOF)基金經理,這也是他獨立管理的第一只基金。
談及對基金經理這一崗位的理解,鄒建認為:“其實公募基金行業要做出長期口碑的難度是非常高的,但我覺得,基金經理仍然應該去做這樣的事情。一個好的基金經理,應該是能夠正確看待短期相對排名,把為持有人賺錢放在首位。”
鄒建表示,更關注相對收益還是絕對收益,其背后的思考方式是不一樣的。如果以相對收益的思維去做投資,那意味著可能要盡量抓住市場大多數的主線行情,對熱點方向要在短期內跟進;而絕對收益思維更重視持續穩定地為持有人獲取收益,不會一味以市場熱點為先。
對于基金經理,投資者往往會優先關注他們的過往業績,過往業績通常也是投資者最容易從公開渠道得知的。但市場起伏不定,基金產品的未來表現未必能夠簡單通過歷史業績判斷。除過往業績以外,基金經理到底如何執行投資操作?其投資體系、“能力圈”、選股標準、擅長風格等指標究竟是否符合投資者需求?這些更為深層次的隱性要素或許應該是基民進行投資決策時更需要有所了解的。
那么,基金經理鄒建又是如何進行投資的呢?鄒建總結道,去“人少”的地方是他的核心投資邏輯。而談及去人少的地方,他認為,比起泛談去人少的地方,“如何去”其實更為重要。他會更偏好于用底層投資框架來約束自己,更多選擇相對不那么“人聲鼎沸”的地方。
青睞底部區間優質標的
鄒建將自己的投資目標概括為“在更小回撤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收益,把握位于底部區間的優質標的”。
鄒建認為,處于底部區間的標的往往能提供更優的安全邊際,但是這并不絕對。因此,除這一標準外,還應關注標的質量。在選股上,他主要關注以下三個標準:一是公司股價前期經歷過充分的悲觀預期釋放;二是公司當期出現明顯經營變化;三是這種經營變化具備中長期的可持續性。
他解釋說,公司股價前期經歷過充分的悲觀預期釋放。“類似現在的醫藥。現在的醫藥就是人少的地方,它經歷了悲觀預期的釋放。”鄒建認為,在經過充分悲觀預期釋放后,往往更容易撿到便宜的、性價比更高的標的。
對于公司經營變化,鄒建表示,這往往可以通過財務指標予以發掘,例如,利潤、ROE(凈資產收益率)、主動負債、預收款等的變化。此外,公司所處行業的變化和自身經營業務的變化也是判斷經營拐點是否出現的重要維度。對此,他舉例說,以某家創新藥公司為例,隨著公司所處行業供給端有所收緊,價格端受益于政策支持,競爭格局也有一定程度出清,行業環境向好;而企業自身積極拓展業務線條,通過多元化發展,使公司整體收入重新進入增長通道,形成非常關鍵的拐點。公司所處行業和公司自身基本面均發生積極變化,這便是經營拐點。
在經營變化具備中長期的可持續性方面,鄒建認為,經營拐點的變化具備中長期持續性是投資底部公司能夠獲取收益的一大重要保障。不具備持續性的變化帶來的利好可能只是曇花一現。此外,所投公司至少是所屬細分行業里的優秀公司,也是底部投資獲取收益的關鍵要素之一。
除了選股,交易同樣是投資中非常關鍵的環節。對于二級市場投資里存在的“買得好不如賣得好”的說法,鄒建表示,個人很難評價究竟哪一方更重要,不過賣出確實更考驗基金經理。
鄒建說,他的賣出決策主要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基于自身投資框架找到了更好的標的,原持倉標的性價比低于新標的。此時,他會選擇賣出原標的進行持倉置換。
第二,在沒有找到新的替換標的時,要評估企業當前的股票價格。這一評價不僅要關注企業價值,也要關注市場對公司價值的判斷,將兩者對比,把握后續估值空間。“其實這個難度是非常高的,你很難搞清楚在那個時候參與的其他投資者到底怎么想。”鄒建說,尤其是在上行趨勢中,大家往往容易傾向于去看那些利好而忽略利空,這時要想賣在一個合適的價位可能難度更大。就他而言,他一般會偏好降低預期,盡量不參與后面估值泡沫化的階段,情愿賣出得偏早一些。
立足醫藥穩步拓寬“能力圈”
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鄒建入行投研領域已經超7年時間。從業以來,鄒建以醫藥為基礎進行“能力圈”拓展,在長期深耕醫藥行業的基礎上,正逐漸向消費、制造業等行業進發。
談及醫藥領域投資,醫藥領域反腐作為近期一大熱點事件,頗受投資者們關注。鄒建認為,無論如何,對于醫藥行業投資,現在至少不應該是一個完全悲觀的時候,應該是積極地尋找機會。醫藥的長期投資價值值得認可,短期雖然存在波動,但是也有許多細分方向發生了積極變化。長期來看,醫藥行業始終處于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應該更加關注真正具備臨床價值的產品。目前,他比較關注創新藥及相關產業鏈、創新器械等方向。
近年來,在行業輪動較快的市場環境下,基金經理“能力圈”拓展問題逐漸成為各路投資者愈發關注的一大要素。此前,市場便不乏醫藥基金經理將投資領域拓展至其他賽道。對此,鄒建表示,在“能力圈”拓展方面,他更傾向于穩步前行。“還是先要在自己已有的優勢領域里面去耕耘,而不是一味追隨市場的風向。有些行業雖然有行情,但如果你在那個行業的積累不足、水平不夠,大概率還是會虧錢的。”鄒建認為。
不過,他表示,投資當然不能長期故步自封,完全局限于醫藥這個舒適圈里,但“能力圈”的拓展應該是一個穩步進行的過程。他目前也正在適當做一些拓展,例如,在他所管基金的2023年二季度末前十大重倉股中,也不乏非醫藥行業個股,只不過目前整體占比不高。
至于后續“能力圈”的拓展方向,鄒建表示,他還是會先從與醫藥相關聯的方向入手,例如制造業和消費等。“醫藥板塊中很多公司也具有消費屬性,只是相對來說消費場景更特殊一些;許多醫藥公司也有制造業的屬性。”鄒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