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究竟能不能靠“長期主義”賺錢?
這段時間的朋友圈被一本書刷屏了。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的參與者,都對此書津津樂道。由高瓴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撰寫,并在近期出版發行的《價值》一書,不僅出現在各投資類微信號,也出現在了各大佬的辦公桌上。不過與多數大熱的事件一樣,有褒揚,也必有質疑。爭議的焦點,就在于書中所提的宏大主題“長期主義”。
其實對于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爭議,在A股市場一直存在。信奉者自然對此書甘之如飴,我們今天聊天用的微信、購物用的京東、睡前刷的抖音、搜索用的百度、訂餐用的美團,背后都有高瓴的影子,這些都足以讓信奉者信服。當然也不乏質疑的聲音,質疑者稱,堅持長期主義的投資者,怎么也會短線操作呢?比如被媒體一直談到的一筆投資,自2010年高瓴開始投資京東,至2018年逐漸減持成散戶,但之后京東竟漲了3倍多。此外,質疑者還列舉了一些其他持有期很短的例子,來佐證其的“偽長期主義”。
客觀地說,拿著放大鏡去檢驗每一筆投資的好壞有失公允,畢竟投資是與未來的不確定而戰,檢驗投資優劣的分水嶺應該是勝率的大小。所以對于專業投資者而言,追求每一筆投資盡善盡美,不及中長期創造整體價值更有意義,也就是巴菲特所說的“追求模糊的正確,而不是精確地錯誤。”
如何理性看待“長期主義”?如果說“長期主義”不能簡單地用持有周期來衡量,從投資追求大概率勝率出發,長期主義如何創造整體價值呢?或許可以理解為兩個部分,一是找到好的資產,二是堅守,靜待時間檢驗那些可以持續創造收益的資產。那么普通投資者提高長期投資勝率的辦法,簡單地說就是選擇與可持續。
如何找到好資產呢?這一點可以借鑒《價值》這本書中的方法,首先是如何看待好資產。張磊認為價值投資的核心是商業洞察力,即對人、生意、環境和組織的深刻理解。人是核心,專業是基礎;生意是賽道,即使短期靜默,長期醞釀著指數型的增長;環境是投資的窗口,也可以是質變引起量變的關鍵時點;最后是組織,一個企業需要有鮮明的戰略和企業文化,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的堅持下去。對于一只基金而言,“基金經理、投資方法、市場環境、基金公司”也可以理解為“人、生意、環境、組織”的四個定量評價維度,去尋找未來長期可期的基金產品。
至于可持續,或許需要兩個維度去解讀。一方面是現金流的可持續,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投資還是投機將影響其投資行為。如果是投資,才有機會談建立長期理財的習慣。于擁有理財習慣的普通投資者而言,定投可以看作是可持續的現金流投入,相較于一次性投資負擔更小,更有益于淡化短期波動而養成長期理財的習慣。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不停打造屬于自己的“護城河”,工作收入的增長才是人生長期投資的基本保障。
另一方面,可持續也表現在對產品的定性理解,無論是短期的大漲還是大跌,都應有判斷是偶然性還是必然性的能力,簡單地說就是大漲時判斷是否存在市場熱點博弈,大跌時觀察基金管理人的投資方法論是否有漂移,從而進行判斷短期的波動是否會影響未來的可持續性。
不過,好的資產與可持續的投資方式也不是長期投資的全部,正如張磊在《價值》中所言,時間是有跨度的,需要站在更長期的視角看待;時間是有成本的,選擇比堅持更重要;時間是有力量的,復利會帶來指數級的改變;但不要忘記,時間是復盤的最好方式,再好的資產也有可能發生變化,但如果不是基本面的改變,短期大跌興許是持續投入的好窗口。